处暑满怀希冀,一路拼搏

2017-9-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群芳谱》中说:“阴气渐长,暑将伏而潜处也。”“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于这一天结束。处暑之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就会逐渐下降,暑气减退,随之而来的就是天高云淡、金风送爽的金秋时节了。

北方气温下降

处暑时分,在冷高压的影响下,东北、华北、西北的雨季宣告结束,率先开始了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天气:秋高气爽。每当冷空气来临时,若空气干燥,往往带来刮风天气,若大气中有暖湿气流输送,往往形成一场像样的秋雨。风雨过后人们会感到较明显的降温,故有:“一场秋雨一场寒”之说。

南方“秋老虎”

在南方地区,刚刚感受到一丝秋凉的人们,往往在处暑尾声,再次感受高温天气,这就是名副其实的“秋老虎”。如果“出伏”以后继续出现“秋老虎”,往往容易形成夏秋连旱,使秋季防火期大大提前,需要警惕。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在秋老虎天气结束后,才会迎来秋高气爽的小阳春,不过要到10月以后了。

处暑习俗

迎秋

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祭祖

处暑前后民间有俗称“七月半”或“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正如萧红在《呼兰河传》中所描述地那样:“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一盏河灯,就得托生。”

开渔节

对于渔民来说,处暑后是渔业收获的时节,在浙江沿海一带会举行一年一度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这时海域水温依然偏高,鱼群还是会停留在海域周围,鱼虾贝类发育成熟。因此,人们往往可以享受到种类繁多的海鲜。

吃龙眼

“处暑”到了,“避暑”也就结束了。老福州“处暑”之后不再喝凉茶,而多吃些“补气”、“补血”的东西,老福州习惯吃龙眼,龙眼剥壳后泡稀饭吃。

处暑养生

处暑节气,天气干燥雨水稀少,天气由炎热转凉爽,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的起居作息也要相应的调整,建议要多吃些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燥邪伤害,尽量少食辛辣,多食酸性食物,以加强肝脏功能。

秋冻

“春捂秋冻”是古人总结出的生活谚语。处暑后要使身体有一些凉意,不要天一冷就马上全副武装,穿很厚的衣服。初秋是“冷”,但并没有感觉到“寒”,采取“秋冻”对于适应与抗御后来冬天的严寒都有很大的好处,从机体适应能力上看,也可以说符合季节之间的“惯新原理”。

防秋燥

“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等,需要及时采取预防措施防治。专家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补水外,也要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便于生津润燥、消热通便。多吃一些苹果、梨、葡萄之类滋荫的水果,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

少辛多酸

吃过于辛辣的食物会导致人体发汗,专家建议处暑之后不应多吃辣椒、花椒、生姜等辛热食物,更不宜吃烧烤食物,以免加重秋燥的症状。多酸则是强调应多吃酸新食物,如葡萄、石榴、橘子、山楂等,以此来达到保肝护肺的效用。

润肺

初秋的气候逐渐干燥,最容易对肺荫造成损伤,引起感冒、支气管炎等疾病。所以,加强对肺荫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在食物的分类上,甘润的食品对肺是最有益的,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更是养肺的首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处暑时节,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令,它浓郁而沉净,热烈而清新。此刻,敞开怀抱拥抱大好的秋光吧,我们满怀希冀,一路欢笑一路歌,去迎接下一站的精彩!

  

人民(武汉)国际汽车城

享靠谱钱景

位置·格局·市场·未来·发展

人生不平凡,始于此

人民(武汉)国际汽车城项目总占地面积亩,建筑面积超80万方,总投资达40亿元,汇集整车仓储销售、二手车交易、改装中心、汽配用品、汽车金融、汽车文化、汽车酒店、汽车赛道等功能为一体,倾力打造中国最具影响力的汽车全产业链商业综合体。

赞赏

长按







































北京看白癜风疗效好医院
哈尔滨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bfz/1704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