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之无药疗法5
2016-10-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捏脊疗法捏脊疗法是连续捏拿脊柱部肌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之类病症,所以又称“捏积疗法”。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拈取其脊骨皮,深取痛引之,从龟尾至顶乃止,未愈更为之”的描述,是目前见诸文献的最早记录。经后世医家不断的临床实践,逐渐发展成为捏脊疗法。[基本内容]两手沿脊柱两旁,由下而上连续地挟提肌肤,边捏边向前推进,自尾骶部开始,一直捏到项枕部为止(一般捏到大椎穴,也可延至风府穴)。重复3-5遍后,再按揉肾俞穴2-3次。捏脊的具体操作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拇指指腹与食指、中指指腹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后,食指、中指在前。然后食指、中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另一种是手握空拳,拇指指腹与屈曲的食指桡侧部对合,挟持肌肤,拇指在前,食指在后。然后拇指向后捻动,食指向前推动,边捏边向项枕部推移。上述两种方法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和使用方便而选用。在捏脊的过程中,用力拎起肌肤,称为“提法”。每捏3次提一下,称“捏三提一法”;每捏5次提一下,称“捏五提一法”;也可单捏不提。其中,单捏不提法刺激量较轻,“捏三提一法”最强。此外,也可根据脏腑辨证,在相应的背俞穴部位上用力挟提,以加强针对性治疗作用。[临床应用]本疗法有疏通经络、调整阴阳、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以及增强机体抗病能力等作用。在健脾和胃方面的功效尤为突出。临床常用于治疗小儿疳积、食滞、厌食、腹泻、呕吐、便秘、咳喘、夜啼等症,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肠胃病症以及月经不调、痛经等症也有一定效果。此外,也可作为保健按摩的方法使用。一般每天或隔天捏脊1次,6次为一个疗程。慢性疾病在一个疗程后可休息1周,再进行第二个疗程。除常规捏脊法外,不同病症也可在相应背俞穴处应用重提法。如厌食提大肠俞、胃俞、脾俞;呕吐提胃俞、肝俞、膈俞;腹泻堤大肠俞、脾俞、三焦俞;便秘提大肠俞、胃俞、肝俞;多汗提肾俞、厥阴俞、肺俞;尿频提膀胱俞、肾俞、肺俞;烦躁提肝俞、厥阴俞、心俞;夜啼提胃俞、肝俞、厥阴俞;失眠提肾俞、脾俞、肝俞;月经不调提关元俞、脾俞、膈俞;呼吸系统病症提肾俞、肺俞、风门等。提脊一般捏至大椎穴,如头面部症状明显(目红赤、痒涩羞明、鼻腔红赤、牙齿松动、牙龈溃烂、面黄肌瘦、唇红烦渴、面红烦急、惊悸咬牙等)者,可捏至风府穴。[注意事项]如脊柱部皮肤破损,或患有疖肿、皮肤病者,不可使用本疗法。饭后也不宜立即应用本疗法,需休息2小时后再进行。伴有高热、心脏病或有出血倾向者慎用。施术时室内温度要适中。[按语]捏脊疗法通过捏提等法作用于背部的督脉、足太阳膀胱经。由于督脉总督诸阳,背部足太阳膀胱第一侧线分布区又为脏腑背俞穴所在,“迫藏近背”,与脏腑密切相关,所以捏脊疗法在振奋阳气、调整脏腑功能方面的作用比较突出。近年来的实验观察证实,捏脊能提高患儿的血红蛋白、血浆蛋白、血清淀粉酶指数,加强小肠的吸收功能。
整脊疗法整脊疗法,又称“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是以分筋弹拨、按压疏理等整复手法作用于脊椎背膂,以促进督脉气血和畅,使病椎恢复正常,从而治疗脊椎伤损等疾病的一种方法。本疗法很早就为医家所应用。清代《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称:“脊梁骨……先受风寒,后被跌打损伤者,瘀聚凝结。若脊筋陇起,骨缝必错,则成伛偻之形,当先揉筋,令其和软;再按其骨,徐徐合缝,背膂始直。”对损伤性脊椎病变的病因、临床表现及整复手法等已有较明确的载述。近代以来,本疗法的治疗范围有不少发展,不仅对颈椎、腰椎棘突偏歪等伤骨科疾病有较好疗效,而且还可广泛应用于由脊椎病变引起的某些疾病。[基本内容]在应用本疗法时,术者应先用手指触患者脊椎,检查各相关椎体棘突位置是否正常,患椎棘旁有无压痛,其椎旁筋肉是否变厚、挛缩、剥离等,然后采用相应的整复手法进行治疗。一、触按检查方法1、术者以两手拇指指腹桡侧(或另以一手拇指亦可)呈“八”字形分布,沿患者脊柱纵轴由上至下,左右分拨按摸,以了解椎旁筋肉(棘上韧带)有无变厚、挛缩、钝厚及条索样剥离等病变情况。2、用拇指触按患者脊椎棘突,观察其是否偏歪。在正常情况下,棘突侧缘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平行,各脊椎棘突上下角的连线和各棘突上下角尖的连线应与脊柱中心线重迭。棘突偏歪时,患椎棘突上下角连线偏离脊柱中心线,患椎棘突上下角尖与其上下棘突的角尖连线同中心线呈相交斜线,棘突侧缘向外成角;患椎棘旁有明显的压痛。在触按过程中,可一手触按脊椎,另一手扶持其躯体,使患者身体前屈后仰,左右旋转,以反复比较。二、整复手法术者以左(右)手拇指顶住患椎偏歪的棘突,用力向对侧推按,以拨正偏歪棘突;右(左)手扶持患者躯体,使脊柱逐渐屈曲,并在向棘突偏歪一侧侧弯的情况下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两手协同动作,推按一手先捺定顶住患椎棘突,在旋转的最后几度用力推按,偏歪棘突复位时指可下扪及有弹跳感。此外,在施行复位手法前后,还应根据患椎筋肉伤损及病变情况,分别采用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手法以舒筋活血。三、治疗机理通过脊椎(定点)旋转复位手法的治疗,促使患椎椎间隙及纤维环、椎间韧带发生旋转、牵拉,从而对突出的髓核产生周边压力,使突出物易于回纳,通过拨正偏歪棘突,椎体关节得以恢复正常(或代偿性)的解剖位置,使之与周围肌肉群相适应(即古医籍所称“骨合缝”、“筋入槽”),解除关节囊、黄韧带对神经根的压迫,改善椎动脉血流。此外,对合并小关节僵凝者施以旋转手法,还能松解粘连,增加活动范围,缓解疼痛。[临床应用]本疗法对损伤性脊椎病变,如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某些损伤性截瘫等均有较好的疗效。有些病人甚而能收立竿见影之效。此外,对由脊椎病引起的高血压、心律失常、脑外伤后综合征,视力减弱或失明、耳聋等疾病也可在修复过程中获得一定的疗效。应用脊椎(定点)旋转复位疗法获效的前提,是明确诊断和确定病椎部位。对椎间盘突出症的检查和诊断,有以下四个特征:(1)患椎棘突位置偏歪。医者用拇指做脊柱触诊时,可查知偏歪棘突的一系列体征;(2)患椎上下棘间隙一宽一窄;(3)患椎棘突旁压痛,或伴有向下肢放射痛;(4)患处棘上韧带有条索样剥离,触及钝厚,压痛明显。凡临床具备其中一、二个特征者,即可触诊。对颈椎病、外伤后头晕、脑外伤后缩合征、耳目失聪及肩臂疼痛麻木等表现为头、面、颈、臂部位症状为主者,应在颈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整复手法。对心律失常、胃痛、肋间神经痛、腹泻等表现为以胸、腹部症状为主者,应在胸椎段检查和确定病椎部位,并施以相应的手法。对腰痛、下肢疼痛麻木、大小便障碍等患者,检查及整复手法应侧重于腰椎段。[注意事项]1、应用本疗法,病椎定位准确是获效的前提,熟练的整复手法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检查病椎定位不准或疏漏,偏歪棘突方向判断错误,均可使疗效不显,甚至加重病情。整复手法必须准确,用力柔和,切忌粗暴。2、治疗时一次整复不能拨正偏歪棘突,不宜连续整治,可以配合分筋疏理、拿点摩揉等推拿手法解除痉挛,然后再施以整复手法。某些病人要间隔数日施治1次,连续4、5次治疗才能拨正偏歪棘突,切忌急于求成。3、年老体弱者,妇女妊娠、月经期,伴有急性感染性疾病或严重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患、肿瘤及骨结核等患者,即使术者手法极其娴熟,也须慎用本疗法整复手法。4、在颈椎部位施用本疗法整复时,手法不当可能会刺激椎动脉而产生虚脱症,个别患者或可造成医源性脊椎伤损而导致高位截瘫等严重后果。[按语]临床资料表明,颈椎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患者平均施治本疗法四五次即可缓解或显效;有些病例一次治疗竟能霍然而愈。自从临床报道有数例颈椎病患者应用本疗法出现高位截瘫后,有人认为考虑到颈部解剖结构特点,不宜使用本疗法的整复手法。但多数意见认为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对小关节交锁、紊乱及棘突偏歪所引起的颈部症状,本疗法不失为一种针对性的治疗方法。一般说来,只要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和治疗手法的规律,即使初学者应用本疗法,给患者造成医源性损伤也是极为罕见的。此外,手法治疗后注意适当休息与功能锻炼相兼顾的原则,也是巩固治疗效果所必不可少的。近年来,本疗法主治范围的拓展,更表明它是一种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医独特疗法,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提高。
小儿割掌疗法小儿割掌疗法是用小眉刀等手术器械在患儿手掌面等部位进行切割、摘取少量皮下脂肪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它以割脂为手术治疗的主要特征,故又称为“割脂疗法”。本疗法是在古代砭刺疗法及后世挑脂(液)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说文解字》称:“砭,以石刺病也。”远古时代,人们利用打磨后石器的锐角锋刃在体表进行点、刺、切、割、刮、压,以治疗各种疾病,其中就含有本疗法的萌始。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本疗法长期以来只是在民间广泛流传使用,直至清代《理瀹骈文》才有“割缝法”的记载,近数十年来,通过发掘整理民间治疗经验,发现本疗法用以治疗小儿疳积、哮喘等病确有实效,才渐为人们所重视。[基本内容]一、操作方法1、将小眉刀或小手术刀高压消毒,或浸泡于75%酒精中30分钟后取出,放置于消毒盒内备用。2、嘱家长用肥皂、清水清洗小儿手,抱住患儿坐稳。助手将患儿腕关节握住固定,左手握儿四指。术者左手捏住病儿大拇指,向掌背轻按,使大鱼示部(在第一掌骨中点)暴露舒展。3、术者用2%碘酊涂擦病儿大鱼际部(亦有割治小鱼际部,或掌面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处)。稍干后再用75%酒精从鱼际中心向四周拭擦脱碘消毒。4、在一侧大鱼际(或上述割治处)的割治部位重压2-3分钟后,立即用手术刀作一纵形切口,长约0.5厘米,深约0.4厘米。术者随即用力挤压创口两侧皮肤,使切口皮下脂肪充分暴露,挤出黄白色脂状物如黄豆大,即将其剪去或摘除干净,然后敷以消炎止血粉,覆盖消毒纱布,绷带加压包扎止血。3天后解除包扎,6-7日创口愈合。再用上述方法割治患儿另一侧手掌。二、治疗机理切割破皮,在皮下取出一定数量的脂肪小体,人为地造成机体脂肪的破损,这是一种慢性、良性刺激,能使机体产生一系列相应的回复反应。本疗法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改善脏腑机能活动,特别是能增强脾胃及小肠的运化吸收功能,从而改善小儿的营养状况,增强小儿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达到保健治病的目的。[临床应用]本疗法主要用于重症疳积和哮喘。一、重症疳积在大鱼际、小鱼际或掌面食指、中指之间的根部处切割、取脂。二、哮喘割治大鱼际或膻中穴,取出黄白色脂肪液少许。亦可采用挑提法或挑筋法。[注意事项]1、割脂手术必须选准部位,方能摘取脂肪,调整机体脏腑功能。2、治疗室应光线明亮,手术宜轻割快切,切口宜小,深浅适度,以便摘取脂肪,不得损及血脉;局部略有渗血,术后应立即加压包扎止血,以免流血过多。3、创口未愈合前不得浸泡生水,防止感染发炎。1次只能割一只手掌;症情未愈,1周后再割另一手。4、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及滋补品。饮食宜清淡酥软,容易消化,新鲜而富有营养。[按语]疳证,为儿科四大证之一。小儿因乳食不能自节,父母溺爱,恣食生冷,油腻,饥饱不匀,损伤脾胃,湿食内停,多成疳疾。汤药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应用本法割掌取脂,手术简便,疗效显著。然本疗法须用手术刀切割,留有创口,包扎后7天不能用手取物或入水洗涤,颇不方便,且容易感染。与针挑四缝穴相比,后者较安全,痛苦亦小,是为不同。
北京治白癜风要花多少钱四川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