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谨记安神养阴护肠胃附衣食住行完整攻

2017-9-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常言道:”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明日即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处暑。“处”含有躲藏、终止的意思,处暑表示三伏天气已过或接近尾声,暑气消退,即将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但此时天气还未出现真正意义上的秋凉,接下来我们还将面对又一波热潮——秋老虎来袭,所以这个时节的衣食住行需要特别注意。

秋冻加衣应有时

中医养生讲究“春捂秋冻”,是指让体温在秋时勿高,以利于收敛阳气,因为处暑时节,正值初秋,暑热尚未退尽,热往外走之时,必有寒交换进去。此时不宜过多过早地添加衣服,平日以自身感觉不过寒为准,以提高机体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但是,夜里外出要增加衣服,以保护阳气。同时,早晚比较凉,要注意增加衣服。

当然,‘秋冻’也要因人而异,老人和孩子的抵抗力弱,代谢功能下降,血液循环减慢,既怕冷又怕热,对天气变化非常敏感,因此应及时增减衣服。

安神养阴护肠胃

处暑过后,气温逐渐下降,日夜温差逐渐增大,但白天气温仍较高,秋燥是此时的一大特点,此时节人们会感觉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因此需及时采取食疗措施,预防秋燥症。

想去秋燥必须养阴,例如肺阴等,而养阴的重点在于留住水分。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处暑时节除了要多吃一些能滋阴润肺的食物,如银耳、藕、菠菜、鸭蛋、蜂蜜等,防止燥邪伤害人体阴液,水分的摄取也不可少。建议早上起床后喝一杯温水,可以让整个消化系统苏醒过来,肠子开始蠕动,可以缓解和防止便秘症状。但是千万不要喝冷水,因为人的脾胃喜温忌寒,低于室温的水多喝反而有害健康。

“少辛增酸”也是此时节一个著名的养阴法则。辣椒、花椒、姜等辛热食物以及烧烤类食物具有发散的作用,会导致人体出汗,随后身体变凉,易使阴气耗散,因此味辛的食物尽量少吃。而酸性食物具有非常强的滋阴效果,处暑时节要多吃酸味水果,如山楂、葡萄等。

介于处暑天气昼夜温差大,外界忽冷忽热的刺激易使胃酸分泌增加,肠胃发生痉挛性收缩,导致抵抗力和适应性就会随之降低,造成反酸、腹胀、腹泻、腹痛等症状,因此应注意养护肠胃,多吃些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等有助于健脾胃、补中气的食物,西瓜这类大寒的瓜果,则要少吃或不吃。

增睡通风夜防寒

炎热夏季里人体出汗多、睡眠少、食欲差、体力消耗大,随着“处暑”节气的到来,暑气消散,气候变凉,人体各系统也从活跃状态转入生理性休整期,人便会感到倦怠乏力,即“秋乏”。这其实是人体为补偿夏季超常消耗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体内取得阴阳平衡的一种生理现象。不过,秋乏太过明显甚至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就不好了。

中医认为,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此时宜调节起居作息,可较夏季夜晚适当增加睡眠一小时,并且保证有质量的午觉,可以让人保持精神,也可在冬天来临之前保存能量,养精蓄锐。尤其是对于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的气血阴阳俱亏,会出现昼不精,夜不瞑的少寐现象。因此可以在晚上提早入睡,并且坚持午睡的好习惯,即使睡不着,闭目养神也是对身体有好处的,可有效降低心、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日常一定要做好室内通风工作,白天只要室内温度不高就不宜开空调,可开窗使空气流动,让秋风涤荡暑期热潮留在房内的湿浊之气。睡觉时腹部盖薄被,以防脾胃受凉。同时,室内可养些植物,如盆栽柑橘、吊兰、文竹等绿色植物,可以调节室内空气,增加含氧量。可在床头摆放苹果、香蕉等散发香气的水果,能起到促进睡眠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入睡之前莫贪凉,最好把窗户关上,以防寒湿之邪侵入人体。

少汗护阳轻运动

秋季里气候清爽宜人,多到户外走走,勤晒太阳,适当做些有氧运动,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对消化吸收能力也有帮助,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但运动不宜太过,尽量选择快走、慢跑、跳操、瑜伽等运动量较小的活动,避免大量出汗,以伤阳气。

可根据个人的体质,做一些登山、慢跑、郊游等户外运动,但要做好滋脾补筋工作。在运动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过于剧烈,做好准备活动,避免伤筋。

老人锻炼则以早晚为好,可选择较为轻松的保健操:

●每日睡前左右转头,两手捶背各五到七次,然后牙齿叩动三十六次,吞咽津液;

●清晨闭目叩齿21次,咽吞津液,用两手搓热后,扶熨眼睛3秒,做8次,不仅能明目而且对肝、肺、心都有益处;

●此外,伸伸懒腰、做广播体操、打太极拳、散步等也可缓解秋乏,强健体魄。

各位朋友请做好以上衣食住行工作,健健康康度过处暑时节吧!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北京那治疗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jc/170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