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健康373颈椎损害相关症象

2016-11-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我们知道,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受刺激后,其基本规律是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病理效应。最常见的莫过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在颈椎错位(尤其是上位颈椎)导致椎动脉受压,而致脑部供血障碍,这种“供血障碍”,可认为是一“刺激物”,在临床上一样可出现“激惹”与“压迫”两种相反的病理效应。

激惹与压迫只是反应刺激程度的强弱,但并不一定与临床症状的程度呈正相关,有时激惹产生的临床症状更剧烈。如常见的三叉神经中脑核与外周症状相对应的核内部位,受“供血障碍”而激惹、兴奋性增高、自发性地发生三叉神经痛,或三叉神经性牙痛。钟景福曾于年4月,接治一王姓女患者(60岁),左侧下牙疼痛4年,伴张口障碍(只能微微张开),打哈欠或发笑时得赶紧用双掌向上托住下颌,否则因张口过大而诱发剧烈牙痛。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痛起来真要命”。严重时痛得放声大哭、通宵不能入睡。医院(三甲)口腔科,每次都开些抗菌止痛药服用,无效。其子女见母亲痛得如此可怜,设法买些吗啡、杜冷丁注射,甚至吸食鸦片,因为核性中枢性疼痛,只有中枢麻醉剂有效。后又听人说麝香可止痛,费去万余元,托人到外地买了两个整麝香服用。诸法用尽,始终不能治愈。后又医院(三乙),该院牙科医生来得干脆:“牙痛就拔牙”!不分青红皂白地将左侧好端端的6颗下牙,硬生生地敲松、拔去。拔去牙齿,牙龈一样痛(是否应将牙龈也割去?如割去牙龈,牙床一样痛,是否要切除牙床?!)。这种三叉神经痛,就即使将其切断,一样无效,因为引起疼痛的真正原因或病灶的部位在相对应的神经核内。无法,后又就诊于某医科大学(该校口腔系最负盛名),这下诊断清楚了,是“三叉神经性牙痛”,仍开些抗菌止痛剂返回。后经人介绍,就诊于钟景福诊所处,查其为C1、.2旋转及向左侧摆式错位,施以整复手法;同时发现C1、2左侧的软组织、因无菌性炎症而僵硬,即施以局部封闭注射(普鲁卡因+强的松龙)。第3日复诊,该患者一进诊断室就说:“钟医生,你看”!将口张大到正常极限(张口障碍完全消除),疼痛也明显减轻,再施以整复手法而愈。折磨该患者长达4年、并被冤枉拔去6颗牙齿的剧烈牙痛病,就这样简简单单两次治疗而愈。后问及本院一从医30余年的牙科医生,他说这种三叉神经性牙痛,曾遇被满口牙齿拔光者!此真让人感到悲哀。

三叉神经脊束核受激惹,在面部出现“洋葱样”感觉异常或疼痛;受压迫,在面部则出现“洋葱样”感觉减退。丘脑腹外侧核(感觉神经第三级神经元)内的浅感觉区受激惹而痛觉敏感性稍增高,传入大脑皮层则感轻度疼痛,轻度疼痛即为痒,此即中枢性神经性皮肤搔痒症(其痒处皮肤外观无任何异常);如受压迫,则感与核内相对应的体表部位麻木发凉,此即感觉神经元病。丘脑下部后区(交感神经第一级神经元)受激惹,在面部可出现“反何纳氏征”(上眼睑跳动,眼球外凸,瞳孔扩大),在全身可出现交感兴奋增强的临床效应,如血压升高、消瘦、心动过速、多汗等;如受压迫,在面部出现“何纳氏征”(所谓“三小征”:眼睑下垂,眼球凹陷,瞳孔缩小),在全身可出现交感兴奋降低的一系列临床征象,如血压降低、心动减缓、少汗或无汗、肥胖(脂代谢障碍)等。丘脑下部前区(副交感神经第一级神经元)受激惹,则出现消化、吸收和积累增强的临床效应;受压迫则出现与上述相反的效应。傍室核及视上核受刺激与压迫,可致糖及碳水化合物代谢紊乱。临床上出现的颈性血压异常,对于初发者往往在发生在延髓网状结构中,其外侧加压区受激惹而血压升高,受压迫则血压下降;其内侧为降压区,该区受激惹与压迫,血压的改变刚好与升压区相反。当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颈性高血压的形成主由“供血障碍”所致。激惹丘脑下部网状激动系统,则失眠;压迫该部则嗜睡、甚至昏迷。激惹延髓网状结构中的上行抑制系统,则导致嗜睡;该系统受压迫,则失眠。颈性睡眠障碍,以失眠多见,约为嗜睡的5倍。延髓网状结构中尚存在呕吐、吞咽、唾液、肾上腺髓质的反射性分泌低级中枢,一样可因激惹而分泌增强(常见神经性呕吐)、受压迫而分泌下降(如吞咽障碍、唾液分泌下降而口干等)。延脑下行纤维(锥体束)及上行纤维(脊髓丘脑侧束、内侧丘系等),同样出现受激惹而兴奋性增强、受压迫而兴奋性减弱等运动神经元及感觉神经元疾病。大脑皮层一样产生因受激惹而兴奋增强、受压迫而兴奋减弱的临床效应。最常见的是枕叶视中枢受激惹而觉眼前闪金光、火光、火星、彩视、复视、暗视等幻觉;受压迫则视力下降,视物模糊,严重者可致盲。颞叶听中枢受激惹则现各种幻听;受压迫则听力下降,严重者可致聋。副神经在大脑皮层区一侧受激惹则头向对侧摆动,而两侧受激惹则出现点头痉挛;该区受压迫则引起斜方肌和胸锁乳头肌不甚明显的瘫痪。面神经核或出颅底的面神经纤维受激惹,则面肌痉挛,受压迫则面瘫。动眼神核受激惹则发生不自主地不停地眨眼(瞬目)、眼肌性眼球震颤;受压迫则现眼睑下垂、偏视等眼球运动障碍。埃—魏二氏核首部受激惹则虹膜之括约肌收缩致瞳孔缩小;受压迫则瞳孔扩大。埃—魏二氏核尾部受激惹,睫状肌收缩加强,晶状体凸度变小,屈光度增大而近视;受压迫则远视,如一部分受激惹另一部受压迫则屈光不正。耳蜗动脉受激惹,则耳呜;受压迫则耳龚。前廷动脉受激惹则眩晕;受压迫则平衡障碍。等等、等等,不一而足、举不胜举。一言以敝之,椎动脉型颈椎病,从理论上说,除大脑额叶及顶叶以外的大半个大脑(若加上交感型颈椎病,则为整个大脑),任何神经细胞及神经纤维皆可因供血障碍而出现“激惹”与“压迫”的相对应的外周、内脏、代谢等几乎各系统及大脑本身的临床症状或各种疾病。

临床观察,椎动脉型颈椎病供血障碍的临床表现与动脉血管所处位置和其结构特点有关,其常见规律或特点有如下六条:

①首当其冲受累的是延髓动脉,因该动脉在左右两条椎动脉组合成基底动脉之前,即分出多条细小的动脉分布于延髓,这种“多条细小”的特殊结构最易受供血障碍的影响,且易于形成血栓或梗塞。一侧上下肢运动或感觉神经元疾病,尤其突然发作于睡眠之中者,高度提示颈椎(尤其C1、.2)存在有向患侧侧摆或旋转式错位,感觉神经元疾病则发生在对侧。颈性血压异常、睡眠障碍、神经性呕吐、呼吸循环障碍、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性牙痛、吞咽障碍、唾液分泌障碍,等,大都发病于此。因易形成血栓而致罹难的神经细胞或纤维短期内即成为不可逆地变性坏死,就即使颈椎错位得以治好、供血恢复正常,但已造成的疾病仍然无法痊愈。所以特别应提倡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不管X光片等辅检能否发现颈椎异常,只要疑及此症,立即果断施以整复手法,越早越好,不能拖延!

②又细又长的内耳动脉,这种“又细又长”的结构特点对供血障碍特别敏感,所以临床上眩晕、耳鸣耳聋较为常见,其实这就是“美尼尔氏综合征”最常见的发病原因。

③如同河流的主干道流量下降,其分出的细支末流最早断流一样。所以一般的规律是,供血障碍对于动脉血管的终末部分较为敏感,故大脑枕叶、颞叶及神经核团较常受累。

④基底动脉内的血液,虽已由左右两条椎动脉混合而成,但仍存在着左右分流现象,即患侧的椎动脉受压,则该侧基底动脉发出的动脉血管易于受累。最常见的是内耳动脉,其造成的耳部病症与同侧椎动脉受压一致。

⑤有少数椎动脉型患者,当颈部处于某位置时(大部分为某侧向后扭颈时),椎动脉受压突然加重,致供血障碍也突然加重,“压迫”延髓走向下肢的运动纤维(后交叉的锥体束),致下肢突然无力而猝倒(神志清醒,多为坐位);突然致大脑广泛缺血而晕厥、甚至昏迷(神志不清或全部丧失,倒下姿式不定)。

⑥头昏痛为其普遍的症状(中段胸椎以上错位亦有此症)。此与脑脊液流变学的改变及无菌性炎症介质有关。

当上位颈椎错位后,必定要不同程度地牵拉、推挤颅底的韧带、筋膜、肌腱等,间接地刺激分布于颅底的交感神经丛。其中分布至颈内动脉(主要向大脑顶叶、额叶供血者)的交感神经受激惹而血管扩张,患者觉前额头顶胀痛、灼痛,严重扩张可导致出血(脑溢血);而受压迫则血管收缩或痉挛,轻者觉上述部位冷痛、头昏、跳痛、刺痛、撕裂痛,重者则感暴痛、甚至导致脑血栓、脑梗塞等危重病发生。椎—基底动脉不但因颈椎错位而直接受到骨性压迫外,分布于其上的交感神经亦在颅底受到刺激而出现激惹与压迫相应的血管效应,使临床变得更加错综复杂。分布至颞浅动脉(向头皮供血者)的交感神经受激惹则血管扩张,相应头皮发热、温度增高而觉头皮发烫;受压迫则血管收缩,相应头皮而感冷痛。

分别从颅底的茎乳孔及颈静脉孔出颅的四对颅神经,即:面神经(VI对)、舌咽神经(IX对)、迷走神经(X对)及副神经(XI对)。除副神经为运动神经外(指挥胸锁乳头肌,斜方肌),其余皆为混合神经,含:

⑴运动。①横纹肌:表情肌,茎突咽肌,软腭、咽喉诸肌,声带肌;②内脏平滑肌与心肌。

⑵感觉。①普通感觉。外耳道前、后壁,鼓膜,中耳,舌,喉门,扁桃体,软腭,咽喉壁,乳突,眶,后鼻,颅后凹,硬脑膜;②味觉。舌,咽部及腭部。

⑶分泌。泪腺,舌下腺,颌下腺,腮腺。

以上神经在颅底可双侧、单侧,或其中某部分神经纤维受刺激,出现“激惹”与“压迫”相反的临床症状:常见面肌痉孪或面瘫;副神经双侧或单侧受刺激,出现点头或向一侧摆头痉孪;声音嘶哑或失音;吞咽异常或吞咽困难;分布于内脏的迷走神经受刺激,则与交感神经的平衡打破,对内脏的损害就不言而喻了,常致平滑肌痉孪或心肌缺血;耳、舌、喉门、扁桃体、软腭、咽喉壁、乳突、眶、后鼻,可分别出现感觉异常或疼痛;易致扁桃体发炎或顽固性炎变;头后、全头感觉异常或疼痛;味觉异常或失味;自发流泪或眼干;唾液过多或口干。

分布至头皮的枕大、枕小神经中的感觉纤维受激惹,则自发性发生头皮疼痛,模头梳头更痛;受压迫则感头皮麻木,感觉减退;其内的交感神经受激惹,血管扩张致头皮温度升高则感该处皮肤发烫;受压迫则感头皮发凉、冷痛。

临床观察,颅底交感神经丛、出颅底的颅神经(经常是其内的某一分支或某一细小分支纤维),对其牵拉(可理解为一种撕裂)特别敏感,而对其推挤则相对不敏感;如上位颈椎侧摆式错位,通过颅底软组织对错位的对侧之神经造成牵拉,对错位侧的神经造成推挤。临床常呈现出对侧的神经受激压的表现或症状,而错位侧则主要出现椎动脉受压的临床表现或症状。

迷走神经中的舌咽纤维在颅底受压迫,其支配的悬雍垂运动减弱(轻度麻痹),睡眠中则显露出来:打鼾或鼾声如雷。严重者可致“呼吸暂停综合征”;如果延髓生命中枢受供血障碍的“压迫”,则可致“呼吸窘迫综合征”。以上病症皆可成为“睡死病”的病因之一。

分布至鼻腔粘膜的交感神经纤维在颅底受激惹,鼻腔粘膜血管扩张,分泌增强,则鼻塞流涕,甚或鼻衄;受压迫则血管收缩,分泌下降,则鼻腔干燥,严重时可失嗅。加上无茵性炎症的“传递”,前者则演变成肥大性鼻炎,后者则演变成萎缩性鼻炎。从理论的推论,因特殊的无菌性炎之传递,致受累组织产生免疫耐受而逃过免疫系统的监控,故这很可能是“鼻息肉”、“鼻咽癌”的成因之一。

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因颈椎错位,受激惹而心动过速;受压迫其递质下降,而致冠脉收缩或痉挛性收缩,对心脏损害的后果不言而喻了。

C3、4错位,其脊神经前支组成膈神经,受激惹而发生膈肌痉挛(呃逆、多见),受压迫则膈肌麻痹(少见);其咽喉部的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受刺激而异常,加上无菌性炎症的传递,致使咽喉部疼痛、充血、易致“滤泡”形成,发痒、异物感、干咳或咳痰、或声音嘶哑;运动神经受刺激则食道痉挛而梗阻等。此症几乎无一例外地被各科医生误诊为“慢性咽喉炎”、“声带炎”甚至“食道癌”等;上述病变在甲状腺时,则受“激惹”而甲亢,受“压迫”而甲低;在甲状软骨可致骨质增生,女性如男性喉节。

下段颈椎(C4、5、6)错位,则易导致颈、肩、臂部疼痛,局部软组织僵硬、粘连,严重时患肢根本无法抬举,此又称之为“颈肩臂综合征”,此征易被骨科误诊为“肩周炎”,亦可认为是“肩周炎”常见的发病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颈椎错位这种病理改变,尤其是上位颈椎错位导致的椎动脉型及交感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或导致的疾病,用“五花八门、千奇百怪”八个字来概括和形容,一点也不夸张。

注:C7因椎体左右后下部有下肋凹与第1肋骨的肋骨小头紧密相接形成肋椎关节,此肋又最短,且与胸骨形成不动的软骨联接,所以C7一般不会错位(除非直接暴力)。

(文本选自百川脊柱健康学系列丛书之《脊柱疾病病因病机学》节段,作者:黄开斌)

百川健康文化中心:

-

网址:







































北京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白癜风的治疗药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yf/11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