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之日如何养生

2018-3-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1月7日,立冬到。立冬表示冬季的开始;“三日寒、四日暖”,冷空气活动开始频繁,降温后又回暖;“立冬补冬,补嘴空”,北方吃饺子,南方吃鸡鸭鱼肉;宜适量多吃羊肉、栗子、大枣等温热食品;尽量早睡,不熬夜。

“立”是“开始”的意思,我国古代有“立冬之日,水始冰,地始冻”的说法。也就是说,从立冬这天开始,冬天就要开始了。

它不仅是收获祭祀与丰年宴会隆重举行的时间,也是寒风乍起的季节。有“十月朔”、“秦岁首”、“寒衣节”、“丰收节”等习俗活动。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其确定的依据是以太阳到达黄经度为准,在公历的11月7、8日。此时,在北半球,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

立冬,意味着冬季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冬,终也,万物收藏也。”意思是说秋季作物全部收晒完毕,收藏入库,动物也已藏起来准备冬眠。看来,立冬不仅仅代表着冬天的来临,完整地说,立冬是表示冬季开始,万物收藏,归避寒冷的意思。此时虽然还不是非常冷,但毕竟冬天开始了,在养生方面,得按冬季的标准安排饮食和起居作息了。

立冬三候

此时中国北部天气已经寒冷,水泽开始结上一层薄薄的冰。

土壤中的水分因天冷而凝冻,土壤随之变硬。

蜃是大蛤,雉是野鸡。有人解释说,在冬天时节,野鸡蛰伏,而蜃类会大量繁殖,故古人以为是野鸡变成的。

立冬做到这些保护很重要

护后背

穿得暖为啥还咳嗽

后背受风,凉后伤肺所致

门诊实例:“俺孩子上小学,前几天上完体育课,回家后就有点咳嗽。我以为可能是小鬼皮打皮闹大声吆喝,所以嗓子不舒服了。没想到过了几天仍咳嗽,还咳黄痰。”市民齐百艳说,原本觉得孩子可能感冒了,可也没见流鼻涕、发烧、头疼的症状,不知道怎么回事。

医生点评:“这样的孩子,近十天我坐诊时遇到七八个,多是中小学生。”同仁堂坐诊中医仲崇坚告诉记者,学生们活动量大,易出汗,在学校又不方便换衣服,被汗浸湿的衣服常是靠体温“焙干”的,后背再一受风,肺部感受到寒气,就易咳嗽、吐白痰,等到寒邪入里化热,又开始吐黄痰。

仲崇坚说,小朋友的这种情况并不算完全意义上的感冒,家长如果不想孩子久咳不愈,一定记得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提醒孩子护好后背,可以给孩子带件棉背心,提醒他们运动完后穿上。晚上再喝红糖姜水、或者热敷一下后背,驱寒气。如果已经开始咳黄痰了,就得吃点清热化痰的止咳药。

护肚子

吃得好为啥拉肚子

外出露个肚子,被风伤及脾胃

门诊实例:在建筑公司工作的高磊说,自己是个挺讲卫生的人,“从来都是洗干净手再吃东西,也不乱吃路边摊”。但就是这么个仔细人儿,最近却突然开始肚子疼,还拉肚子,吃过一点止泻药,但也不太有用,高磊想来想去不知道自己到底吃错了什么。

医生点评:“肚子疼、腹泻这样的问题,不一定是吃错了东西,也可能是腹部受寒引起的。”仲崇坚说,最近降温幅度很大,不过好些男士都比较粗心,没能及时添加衣服,有的哥们本来穿得就少,只穿个小夹克,还不拉衣服拉链假装潇洒,一早一晚天冷风大的时候,腹部很容易受寒。尤其是脾胃虚寒的人,一旦遇到天冷,就会肚子疼、拉肚子,这是胃肠道的一种自然反应,估计小高就是这种情况。如果不想因为受凉拉肚子,最好最省事的办法就是多穿点,尤其是把腰腹部包得严实点。如果够勤快,还可以临出门时在肚脐贴个姜片,或者每周在家灸两次肚脐和足三里,每次半个多小时就行。

护头部

脑袋为何总鼓着痛

“诸阳之会”的头部,戴帽子保暖

门诊实例:“我特别讨厌冬天,天一冷我就容易犯头疼病,不是那种头痛欲裂的疼法,就感觉脑袋一鼓一鼓的,隐隐作痛。”在一家物流公司工作的王女士饱受头痛折磨,医院做过检查,但没发现什么问题,有中医说她可能是头被冷风吹落下了病根。

医生点评:大家都知道吹了风之后容易感冒,岂不知风寒也会引起头疼。仲崇坚说,风邪最容易伤人阳气,导致头部受凉,因为吹风而头痛的人不在少数。很讨厌的一点是,头为“诸阳之会”,而最近天冷,外邪也强盛,体内的阳气与外邪争斗,就相当于两个力量都很强大的人交锋,一旦一方得胜就不会轻易给对方留有反击的余地,所以头部受风后的疼痛往往是缠绵不愈的,体内的正气被“打倒”了,只能一点点地提高。

要预防冬天的头痛,建议体质弱的人出门就戴帽子,没风的时候多让脑袋晒晒太阳。还有剂专治受风后头痛的药叫川芎茶调散,不过这得由医生给对症用药。

护关节

一打球为何就抽筋

冬天运动时,关节要充分活动开

门诊实例:“我平时经常运动,入冬后也爱到场馆打羽毛球,不过最近好像很容易受伤,不是抽筋,就是抻着胳膊腿,我做了准备活动了啊。”市民刘先生年近不惑,爱运动的劲头不输给小年轻,最近频频受伤和媳妇肩膀疼不能陪他打球都让他心情不爽。

医生点评:冬天还能够坚持运动是好事,不过像刘先生这样发现自己容易受伤的人该注意了,这可能是因为准备工作没做好。仲崇坚认为,冬天的时候气血本来就不如天暖和时通畅,气血运行速度慢,肌肉凝结粘连在一起,运动前要做准备运动,而且时间要比以前更久。尤其是关节部位,更要充分活动开,这些部位在冬天时都会变得“脆弱”,受凉受风,关节疼痛的问题马上就找上门来。

立冬做到这些食补很重要

立冬,是进入冬季后的第一个节气,是阳气潜藏,阴气盛极,草木凋零,蛰虫伏藏的季节。天冷影响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使人体的甲状腺素、肾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加速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类热源营养素的分解,增加肌体的御寒能力,同时也造成人体热量散失过多。所以,立冬后要适当进补对御寒很有好处。

进补前先引补

立冬后进补要给肠胃一个循序渐进的适应过程,所以要做好引补。比如食用性质温和的花生红枣汤、生姜炖牛肉等。此外,冬季喝热粥也是养生的好选择。小麦粥可以养心除烦,芝麻粥可以益精养阴,萝卜粥可以消食化痰,茯苓粥可以健脾养胃。

多温热少寒凉

天冷的时候,适量增加蛋白质、脂肪以及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吸入,对抵御低温很有好处。例如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枣、核桃仁、桂圆、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温热性质的食物。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

增加维生素A、C的摄取,可以增强对寒冷的适应能力。维生素A主要来自动物的肝脏、胡萝卜、深绿色蔬菜等,维生素C则主要来自于新鲜水果和蔬菜。此外,冬天多吃点辣椒,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还能增进食欲。

咸味入肾补益阴血

根据“秋冬养阴”,“冬季养肾”的原则,冬季可以适量多吃点鲜味食物,如海带、紫菜以及海蜇等,具有补益阴血等作用。

立冬之后生活起居做到这些很重要

在生活起居方面,冬季应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证充足的睡眠,适当睡个懒觉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阳气潜藏、阴精蓄积。年轻人要避免夜生活丰富,睡觉过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练起得太早。

许多老人喜欢天不亮就起床出门晨练,这在冬季是不适宜的。早晨气温低,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全身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阻碍增加,血压容易升高,心肌耗氧量也增加,老人晨练易引发心肌梗死或脑溢血等意外情况。冬季晨练时间可以适当推迟,“见太阳才运动”。太阳出来以后气温升高,空气质量也会变好,户外活动应选择在上午9时半以后到下午4时之前进行最为适宜。出汗过多既损伤人体之“阴”,又耗心阳,因此,在冬季锻炼身体,要防止运动过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体微热为度。

立冬过后,天气逐渐转冷,自然界中的许多动物开始冬眠,不少人也深重脑倦,只想待在家中,根本不想走到户外,更不用提参加体育锻炼了。事实上,这样对健康有害无利,在立冬时节坚持体育锻炼,不仅能使人的大脑保持兴奋状态,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体温调节功能,还能提高人的抗寒能力。因此在冬天仍坚持锻炼的人很少患病,正如俗话所言:“冬天动一动,少闹一场病;冬天懒一懒,多喝药一碗。”

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气温的降低,人在立冬以后新陈代谢的速度会放缓,因此在此时节锻炼不宜太激烈,以防止适得其反。健身操、太极拳或跳舞、打球等运动均是立冬锻炼的不粗选择。

立冬锻炼坚持“四准则”

由于立冬后气温低、气压高且天气干燥、人体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弹力及伸展性均会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也会相应增强,从而造成身体发僵不灵活,舒展性也随之大打折扣。因此在立冬后进行体育锻炼时,应遵循相应的养生准则,这样既能实现防寒保暖和强身健体的目的,又不会因锻炼不当而损害健康。

准则一:锻炼之前充分热身。由于人的身体在低温环境中会发僵,锻炼前若不充分热身,极易造成肌肉拉伤或关节损伤。因此应正式锻炼前先进行徒手操、轻器械练习等“预热”运动,热身的强度以使身体发热并微微出汗为宜。

准则二:锻炼时衣物的薄厚要适当。立冬过后气温很低,因此在运动前要穿厚实些的衣服,在热身后再除去外衣;锻炼结束后应尽快回到室内,不要吹到冷风,以及擦去汗水并更换衣服,以防止冷热交替造成热量散失而感冒。

准则三:锻炼时应适时调整呼吸。由于冬天常有大风沙,因此建议在锻炼时最好采用鼻腔呼吸的方式,也可以采用鼻吸气、口呼气的呼吸方式,但切记直接用口吸气。这是因为鼻腔黏膜能对吸进的空气起到加温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寒冷空气对呼吸道的刺激;同时鼻毛亦可有效阻挡细菌,堪称呼吸道的“保护神”。

准则四:室内锻炼时应保持空气流通。不少人习惯在冬天选择室内锻炼,并把门窗紧闭,以防止寒冷空气的入侵。但实际上,这样很容易因缺氧而导致头晕、恶心等症状。因此在室内锻炼时切记保持空气的流通。

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让新年不白过
国庆治白癜风公益援助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yf/175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