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产新生宝宝的身体护理献给新手妈妈

2016-9-3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宝宝的身体护理(献给新手妈妈们)

皮肤篇

胎脂:新生儿(在医学上,新生儿是指出生4周内的宝宝,出生1周内的一般称为早期新生儿,出生第2周?第4周的称为晚期新生儿)通常全身裹着一层油脂一样滑腻的物质——胎脂,可别小看了这层油脂,它是保护胎宝宝的皮肤在子宫内免受羊水浸泡的“外衣”。宝宝出生后,脱去(洗去)这层胎脂,会出现脱皮现象,这非常正常,无须做任何治疗。超过预产期出生的宝宝,因为失去了胎脂的保护,皮肤可能会有一些脱皮,看起来皱巴巴的;准时或者略微提前于预产期出生的宝宝,胎脂被洗掉后,皮肤直接与空气接触,也会发生脱皮。可见脱皮是新生儿必然经历的一个正常过程,不必担心也无须做任何治疗。

胎毛:一些宝宝尤其是早产宝宝出生时,肩膀与背部甚至全身会有一层细小的毛发,这是胎毛,通常会在出生后几周内逐渐褪去。

肤色:刚出生的宝宝皮肤会有些发青,随着呼吸逐渐规律,肤色会变得红润。受重力影响,新生儿的皮肤颜色会随体位变换出现界限分明的不同变化——上半身皮肤呈现少血的苍白色,下半身皮肤呈现多血的鲜红或紫红色,通常这种现象出生3周后就会消失。四肢末端(手脚或者手指、脚趾)经常会出现青紫,尤其是在躺卧时。如将他抱起或适当改变体位,可恢复为正常肤色。此外,在寒冷、局部受压、屏气、过度哭闹等情况下,身体局部皮肤也会出现青紫或暂时性紫绀,这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慢慢长大,这些情况都会逐渐消失。

头部篇

新生儿的头部大约占身长的1/4。头围平均约为34cm,大于胸围1?2cm。

头发:大部分宝宝出生时都长有胎发,发色、发质和发量因人而异。大约从3月龄开始,胎发会逐渐脱落。1岁前后,会完全长好新头发,新头发的颜色、质地和稀疏度与胎发都可能有较大差异。

囟门:所有新生儿的头顶都有2个柔软的区域——囟门。较大的囟门位于头顶前部,是额骨与顶骨之间的一个菱形膜性部位,称为前囟门,宽2?3cm,长3?4cm。前囟门看起来或平或微微有点下凹,通常肉眼就可以看到轻微跳动。较小的囟门位于头顶后部,是顶骨与枕骨之间的一个膜性部位,称为后囟门。前囟门在出生后12?18个月时闭合,后囟门在出生后3个月内闭合。囟门处有坚韧的头皮、结缔组织和硬脑膜保护,可以轻轻触摸,即使用发刷给宝宝梳头,也不会对大脑造成任何损伤。

头型:胎宝宝通过产道时头部受到挤压,颅骨可发生部分边缘重叠和囟门变小,头部被拉长变形,头围缩小。因此,刚出生的宝宝大多会有一个尖尖的、长长的甚至看起来奇形怪状的小脑袋。不用担心,只需几天,他的头型就会迅速恢复到自然的圆形。

TIPS:如何清理囟门乳痂

囟门乳痂是一种常见现象,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几周后会自动消失。不要试图用指甲掀起乳痂,也不要使用碱性的肥皂水进行清洗,以免刺激头皮诱发湿疹或加重湿疹。预防方法:每天给宝宝洗头或者用软刷轻刷头皮。清理方法:如果乳痂越积越厚,可以等宝宝入睡后在乳痂上涂上几滴橄榄油(先加热消毒,冷却后再涂上去)先软化乳痂。若是薄的乳痂,一般第二天会自然脱落;若是厚的乳痂,第二天用软齿婴儿梳梳掉或洗掉;若是非常厚的乳痂,一次无法彻底清除,可以分几次处理。

TIPS:枕秃的原因

枕秃这种现象在2、3月龄到1岁前后的宝宝中尤为常见。临床研究发现,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真正原因并不一定是缺乏某种元素,而是这一阶段宝宝的生活习惯。1岁以内的宝宝卧床的时间相对较长,头部跟枕头/床单接触的地方很容易出汗,造成头痒。宝宝为缓解不适,会不断左右摇晃头部,这样枕部头发经常受到摩擦,会发生脱落或生长缓慢,导致局部头发看起来很稀疏,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枕秃”。

TIPS:如何为宝宝选择枕头

枕头并不是小婴儿的必需用品。如果你因为担心床垫硬度不够而为宝宝准备枕头,那么需要根据宝宝的月龄做不同的准备。新生儿期:完全没必要使用枕头,枕了反而会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会引起呼吸困难。

3月龄起:宝宝抬头已稳,脊柱颈段出现前突的颈曲,这时可用全棉毛巾折成枕头给宝宝用。如果宝宝穿着轻薄,可将毛巾叠好垫得矮一些;如果宝宝穿着较厚,就相应垫高一些。6月龄左右:宝宝可以扶坐,脊柱胸段开始出现向后的生理弯曲,如需选择枕头,高度以3?4厘米为宜。6月龄以后:可根据宝宝发育状况,逐渐增高枕芯高度。

温馨提醒:1.枕芯质地不能过软也不能过硬,过软的枕芯会带来窒息等安全隐患,长期使用太硬的枕芯,又可能影响到宝宝头部和脸部的轮廓美观。如果觉得无法掌握多软多硬才合适,可以用荞麦做枕芯。2.枕芯要经常在太阳下暴晒,最好一年更换一次。3.枕套务必选用纯棉质地的,经常换洗。婴幼儿的新陈代谢旺盛,头部出汗较多,口水也会常常浸湿枕头,易使致病微生物黏附在枕面上,如果不保持枕套的清洁,极易诱发颜面湿疹及头皮感染。

TIPS:宝宝如何睡出漂亮的圆形后脑勺

1.让宝宝仰着睡,趴着玩。2.不时帮助仰睡的宝宝变换头部位置。3.通过改变房间和床周围的玩具物品,改变宝宝躺着时喜欢注视的方向。4.通常小宝宝睡觉时喜欢面向妈妈,可偶尔变换你和宝宝睡觉时的左右位置。

生殖器篇

女宝宝篇

阴唇肿胀:由于在胎儿期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所有足月女宝宝出生时,阴唇都会肿胀得如同成年女性一般。这种情况会随着女宝宝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逐渐降低而在6?8周内消失,最终呈现出典型的女婴性状。

假月经:有些女宝宝在降生后的最初几天里,阴道会有少许血性分泌物。这是由于胎儿期在母亲体内受高雌激素水平的影响,子宫内壁增厚,出生后雌激素水平迅速回落,促使子宫内膜脱落,出现了类似月经周期样的出血,俗称“假月经”。这种情况出现时,不必担忧,也不需要任何治疗,宝宝的生长发育不会受到任何影响。血性分泌物一般持续1周左右,若出血较多,持续时间较长,需要就医检查出血的部位和原因,考虑相应的治疗。

黏性或者血性和黏性混合的阴道分泌物:女宝宝出生后的最初6周左右,出现透明、白色、黄色的黏性阴道分泌物,或者淡淡的血性(血性与黏性混合的)阴道分泌物都属于正常现象,随着宝宝体内雌激素水平逐渐消退,分泌物会逐渐减少。但如果阴道分泌物呈现绿色,或者发出臭味,或者分泌物持续6?8周以上,应考虑就医(注意,阴道异物可引起阴道感染和产生分泌物)。

白色干酪样的分泌物:在女宝宝的阴唇内发现白色干酪样的分泌物,这种情况非常常见。这些分泌物可以对局部黏膜起到保护作用,私处护理时千万不要全部清除,过度护理容易造成局部黏膜损伤,导致感染和阴唇粘连。

阴唇粘连:最常见于出生后3个月?6岁的女宝宝。大约有1/4?1/3的女宝宝出生时就存在阴唇粘连,但绝大多数的粘连范围很小,只有1?2mm,几乎不易被发现。大多数的阴唇粘连并不需要接受治疗,随着生长发育可自行消除。如果粘连范围大,覆盖住了阴道开口的大部分,或导致排尿困难、尿路感染等症状,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局部使用雌激素药膏治疗。一旦阴唇粘连情况消失即可停药,但一段时间后,还可能再次出现粘连。反复使用雌激素药膏,可能造成阴唇部局部色素的改变(即使出现局部色素脱失,也不算是明显的副作用,不必惊慌)。

TIPS:女宝宝私处护理要点

1.给女宝宝擦屁股时一定要从前往后擦,从阴道口往肛门方向擦。2.平时用清水冲洗私处。先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分开大阴唇,自上而下冲洗,不要清除大阴唇内所有分泌物。粪便残留可用棉签或软布轻轻擦拭掉。3.不要用沐浴液或婴儿皂洗涤外阴,以免削弱外阴的自洁能力。4.做好安全防护和早期教育。不要把细小的硬物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防止异物进入阴道。5.勤换尿布/尿裤/内裤,不穿开裆裤。6.宝宝的尿布等衣物不与成人衣物混洗。7.护理时不要遗漏了大腿根部。不管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大小便都可能会流到大腿根部,这个部位一定要擦干净、保持干爽,否则容易发生尿布疹。

男宝宝篇

包茎:男宝宝出生时几乎百分之百都是包茎,包皮内面和阴茎头表面会有轻度粘连。随着成长,包皮会逐渐和阴茎头分离。绝大多数男宝宝要到2、3岁,粘连才会逐渐吸收消失。不过,也有一些男宝宝的包茎要到青春期才能完全消退。

阴囊:男宝宝刚出生时,受母亲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睾丸外表皮肤很松弛,阴囊看起来和成年男性的一样大。随着激素水平回落,睾丸皮肤会逐渐紧绷,阴囊收缩到正常大小。如果收缩后出现宝宝两边阴囊大小不对称,常见原因为隐睾、鞘膜积液和斜疝。

TIPS:男宝宝私处护理要点

1.给男宝宝擦屁股时别忘记擦阴茎和阴囊的内侧,污垢很容易藏匿在阴茎和阴囊的内侧皮肤褶皱里。尤其是宝宝大小便后,要仔细擦拭干净。2.洗澡时注意清洁皮肤的褶皱处,切勿用力拉扯包皮,也不要用力拉扯阴囊。3.男宝宝3岁前,包皮与龟头是粘连的,清洗时不要上翻包皮;3、4岁以后,包皮与龟头会逐渐分离,清洗时可以上翻包皮。4.勤换尿布/尿裤/内裤,不穿开裆裤。5.宝宝的尿布等衣物不与成人衣物混洗。6.护理时不要遗漏了大腿根部。不管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大小便都可能会流到大腿根部,这个部位一定要擦干净、保持干爽,否则容易发生尿布疹。

四肢篇

睡姿:新生儿睡眠时常常保持小腿微弯、双足内翻、两臂轻度外转、双手握拳或四肢屈曲的状态,因为胎宝宝在子宫内已经养成了蜷缩成一团的习惯,出生后一时难以改变,大约需要几周时间他才能逐渐舒展开来。千万不要尝试去捆直他的四肢,把他绑成一个“蜡烛包”,对于宝宝来说,他更需要一个自由自在的活动空间。

扁平足:新生儿足底扁平是正常生理现象。随着年龄增长,韧带会逐渐变紧,形成足弓,不需要特别治疗或想办法加速发育。

指甲/趾甲:足月儿的指甲很软,常长出指尖,最好用婴儿专用指甲刀修剪。安全起见,剪指甲/趾甲不要选择在洗澡后指甲泡软的时候,而选择宝宝睡眠或比较安静时进行。注意不宜剪得太短,以免引起甲沟炎。应尽量剪得圆滑,不留刺尖,以免宝宝抓伤自己。另外,不要给他戴手套,以免影响精细动作发育。

面部篇

面部皮肤:新生儿的脸通常会略显浮肿。受母亲体内雌激素影响,新生儿皮脂腺分泌旺盛,脸颊、下巴、鼻头上都会有一些白色或黄色米粒大小的粟粒疹——粉刺。不要挤压和过度擦洗,通常会在2?3周内自行消失,不会留下任何疤痕。

耳:新生儿的耳朵很软,甚至皱巴巴的,过不了多久就会自动展开。耳道内会分泌出淡黄色黏稠的油脂,医学上称“耵聍”,它具有抗菌与保护作用,不须挖耳清洁,只需清洁耳廓内外侧周围即可。

眼:宝宝出生后眼睑都略显浮肿,出生数小时后浮肿自然消退。新生儿一出生就能立即睁开双眼,但无法持续太久。他不喜欢在平躺时睁眼,通常只有在清醒并且被竖抱的时候,你才可以看到他美丽的瞳孔。由于整个头部在通过产道时受到挤压,眼白部位可能会有少量血点或血丝,这些都会在出生后的几天内消失。

鼻:新生儿的鼻腔狭窄,分泌物较多,这种情况不同于感冒流涕,是正常现象,几天后就会消失。

口:“螳螂嘴”:每个新生儿两侧颊部都各有一个较厚的脂肪垫隆起,民间俗称“螳螂嘴”。这种生理现象有助于宝宝吸吮,不需任何处理。

“马牙”:有些新生儿出生时或出生4?6周后,口腔腭中线附近和齿龈边缘出现表面光滑的乳白色颗粒,少则1?2粒,多则10余粒,看上去很像刚萌出的牙齿,民间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脱落不全所致,不影响宝宝吃奶,也不会影响乳牙和恒牙萌出,常在几周内即可逐渐脱落,不须做任何处理。

“吸奶疱”:婴儿哺乳后,上唇中心会鼓出一个水疱,又叫“吸奶疱”,这也属于吮吸动作后的正常生理反应,断奶即会消失。

下巴:有些新生儿的下巴不对称,这与胎宝宝在子宫内的头部姿势有关,会慢慢自行矫正。

脖子:新生儿的脖子很短,有很多皱褶,容易滋生痱子,要注意保持清洁干爽。

TIPS:宝宝为什么泪眼汪汪、眼屎多

人的眼睛每天都会产生眼泪,正常情况下,泪腺一天大约会分泌0.5?0.6mL(约十几滴)泪液,主要起湿润眼球表面和杀菌的作用。眼泪是液体,待水分蒸发后,便形成了白色、浅黄色或浅黄绿色的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不要一看到分泌物就以为眼睛被感染了。只要分泌物不是非常黏稠,颜色不是绿色或者深黄色,结膜(白眼球)没有发红,就不必担忧。如果结膜越来越红或者分泌物性状发生改变,请尽快就医,不要自行使用含抗生素的眼药水或眼药膏。

排除过敏因素,宝宝一侧或双侧眼睛眼泪多、分泌物多,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是鼻泪管畅通不良和倒睫。鼻泪管是眼泪从眼睛排到鼻腔的通道,宝宝出生时鼻泪管还没有完全畅通,眼泪积在眼睛内排不出来,眼睛的分泌物就会比较多。大多数宝宝的鼻泪管会在1岁前后自然畅通,需要做眼科手术解决的情况非常少。平时可以经常按摩同侧眼内眦下鼻梁两旁的部位,来促进鼻泪管畅通。倒睫刺激到角膜,也会使眼睛分泌较多的眼泪。3岁内的宝宝出现倒睫的原因与鼻梁发育有关。宝宝的小脸胖乎乎的,鼻梁低、眼距远,容易出现下眼睑轻度内翻,形成倒睫。经常轻扒下眼睑可以暂时缓解倒睫的症状。3岁前后随着鼻梁长高、眼距变近,倒睫的情况通常会逐渐消失。以上两种导致眼泪和分泌物多的情况都是婴幼儿期的常见问题,通过耐心积极的护理即可改善,不必过分担忧。

及时清理眼睛的分泌物是预防继发细菌感染的好办法,父母平时要给宝宝做好眼部护理:1.双手清洗干净,防止手上的病原微生物感染宝宝的眼睛。2.脱脂棉球或一次性纱布用温水沾湿,湿敷眼睛。3.从内眼角向外眼角擦拭,清除分泌物。注意,用不同的棉球/纱布擦拭双眼,以防眼部细菌交叉感染。4.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TIPS:宝宝为什么总是揪耳朵

宝宝揪耳朵,父母一定会联想是不是耳朵内部有感染(中耳炎)。其实,宝宝揪耳朵有很多原因,未必是耳朵内部有感染的信号。比如,宝宝感到疲劳困倦的时候会揪耳朵,感到又热又痒的时候会揪耳朵,开始认识自己身体(认识耳朵)的时候也会揪耳朵??如果你对宝宝揪耳朵的行为有特别强烈的反应,他们还会觉得揪耳朵是个能与爸爸妈妈一起玩的游戏,很有趣。如果宝宝使劲揪一侧的耳朵或拍打一侧的脸颊,并同时伴有发热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要排除耳朵内部感染的可能性。因为感冒时耳内压力增大也会让宝宝感到疼痛,这种情况不代表耳朵内部一定存在感染,需要请有经验的耳鼻喉科医生通过耳镜来检查内耳。如果确诊是化脓性中耳炎,耳朵流脓、流血时千万不要向耳朵里填塞任何东西,因为脓液、脓血流出来后,耳内压力有所减小,宝宝就不会觉得那么疼了。

父母平时要给宝宝做好耳部护理:1.洗澡时将浸湿的纱布缠在手指上,仔细地擦洗宝宝的耳廓内外侧及周围。2.洗澡和游泳后检查耳朵是否有进水,及时清除残留在耳廓、耳道内的水珠。3.注意,宝宝会向身上的各种“洞洞”里塞东西,耳朵也不例外,父母平时要注意观察。

Q:需要给宝宝清理耳垢吗?

A:耳垢(耳屎)是我们身体产生的对耳朵有保护作用的分泌物,可以防止灰尘、飞虫和其他外来物进入我们的内耳。正常来说,耳垢会随着身体的移动自行脱落,排出体外,并不会对宝宝的听力造成影响。如果在耳廓内发现耳垢,只需要用手指或清洁的棉签把它弄出来即可,千万不要自己用工具给宝宝掏挖外耳道中的耳垢,否则,容易一不小心损伤脆弱的耳道和鼓膜。如果耳垢真的多到影响到听力等其他健康问题,可以请耳鼻喉科医生人工排除一下。

胸腹部篇

刚出生的宝宝,躯干比头部短,胸围平均约为33cm,比头围小1?2cm,肚子看起来鼓鼓的。

乳房:胎宝宝无论男女,在母体内都会受到雌激素与催乳素的影响,因而出生时,乳房都会稍微突起,有些甚至会分泌少许乳汁,这些都是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治疗,更不能用手挤压,顺其自然,几周内会恢复正常。

脐带:新生儿的肚脐向内凹陷或稍微向外凸出,都属于正常现象。脐周皮肤略微泛红、有少量渗血或者轻微黏液也不必感到惊慌,一般少则10日、多则3周,脐带的残根就会干燥脱落。

TIPS:脐部的护理

在脐带残根脱落前和脱落后分泌物完全消失前的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要对宝宝的脐部做常规护理。具体请注意以下环节:1.每天早晚或洗澡后、脐部被水或尿液污染后,都要进行脐部消毒。2.要消毒脐带剪断部位的残端,也需要消毒脐窝。具体方法是:用碘伏棉签从脐部中心向外周皮肤包括脐带残根逐步旋转画圈涂擦。注意,一支棉签只能涂擦一遍,不可来回涂擦。3.宝宝洗澡时,避免脐部沾水。4.裹尿布时,尿布前部上端一定翻到脐部以下,以减少对脐带残端的摩擦和污染。

有些宝宝的脐部在脐带脱落时会出现少量出血或者血性分泌物,一般不需要做特殊处理。若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请尽快看医生:脐部红肿、流脓或出现异味;脐部长出红色小肉芽;脐部出血不止或大量渗液;脐部膨出的小包(脐疝)始终缩不回去,局部有红肿,宝宝哭闹不安。









































北京中科白癜风
中科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zd/110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