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鸭新型鸭瘟病毒感染

2016-10-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新型鸭瘟(newduckplague)是由一种新型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该病同鸭瘟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都极为相似,发病鸭精神沉郁,食欲不振,脖颈肿大,眼肿流泪,主要是经消化道传染,也可通过呼吸道和生殖器官传染。该病主要侵染1月龄以下的雏鸭,并且日龄越小的鸭发病率越高(经典鸭瘟主要侵染成年鸭)。该病传播迅速,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鸭群感染后经常大批死亡。用鸭瘟疫苗不能预防该病的发生,用鸭瘟抗血清不能有效控制,使用鸭肝抗体死亡量继续增加。该病原属于疱疹病毒,核酸类型为双股DNA,有囊膜。

临床症状:该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初期体温升高,呈稽留热,病鸭精神不振,头颈缩起,食欲大减,饮水增加,羽毛松乱无光泽,两翅下垂,两脚无力,行走困难,严重者静卧不起。最具特征性的症状是流泪和眼睑水肿。初期眼流浆液性分泌物,眼睛四周的羽毛湿润、粘连,后期分泌物变成黏性或脓性,眼睑粘连在一起不能张开,严重者眼睑肿胀甚至翻出于眼眶外,翻开眼睑可看到眼结膜出血,偶尔有溃疡出现;该病的另一个明显症状是头颈部肿胀。此外,病鸭鼻腔有稀薄或黏稠的黄色分泌物流出;呼吸困难,呼吸时有鼻塞音;叫声嘶哑;腹泻,排绿色或灰白色稀粪;双翅羽毛管内有紫黑色出血,这样的羽毛管易断裂、脱落;上喙端、爪尖、足蹼末梢等部位发绀。

剖检变化:剖检可见,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尤其是在口腔、食道、盲肠、直肠和泄殖腔等消化道的黏膜上。病初,在消化道黏膜表面出现斑点状出血,随后被隆起的黄白色痂块状物覆盖,随着病程发展,病变物聚集成绿色的表面痂块,原来的出血性基部基本消失。早期食道黏膜上有分散状的黄白色痂块,后期痂块常融合成片,坏死灶表面被淡黄色、灰黄色或黄绿色的伪膜覆盖,表面有与食道纵向平行的皱褶。颈部皮下有淡黄色胶冻样水肿,出血严重。在肝脏可见到出血和局灶性坏死,坏死部位呈浅铜色或古铜色,并且肿大、质脆。肠黏膜部分呈急性、出血性的卡他性炎症或坏死性炎症。小肠前段黏膜充血、出血,部分小肠肿胀,呈环状出血。泄殖腔黏膜也有充血、出血,并且有水肿现象,严重者黏膜外翻,肛门四周羽毛被严重污染,并且有结块。

病理变化:该病的特征性组织学病变为血管壁受损,小静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受损。肝细胞肿胀,发生脂肪变性和颗粒变性及坏死,肝索结构被破坏,肝细胞胞浆内有含铁血黄素沉着。脾窦及血管显著充血,血管周围有凝固性坏死,脾髓中出现多量淋巴细胞浸润和含铁血黄素沉着。食道和泄殖腔上皮细胞脱落,黏膜下层疏松、肿胀,并有淋巴样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在诊断该病时,要注意与雏鸭病毒性肝炎、鸭瘟、鸭霍乱、鸭球虫病、种鸭坏死性肠炎等病相区别,同时要注意该病有可能和其他病混合感染。

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的区别:在临诊上,雏鸭发生新型鸭瘟时,极易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相混淆。病毒性肝炎病死雏鸭呈明显的角弓反张,剖检病变主要为肝脏和肾脏肿大、表面有大量出血斑。而患新型鸭瘟的病死雏鸭角弓反张不明显,剖检病变除肝脏、肾脏出血外,胰腺、肠道黏膜也有明显出血。

综合治疗:特异性抗体效果显著。抗病毒中药+抗病毒化药+抗病毒生物制剂+抗生素治疗效果良好。治疗的同时应加强饲养管理,注意消毒,减少应激,提高鸭群免疫力。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福州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zd/111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