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学了医,就不得不收藏四
2016-12-20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生老病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医生的参与,为所有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致敬!同时,医学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也请为那些做医学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的前辈们致敬!
巴德年(.10.27-)免疫学专家。吉林省四平市人。年北京医科大学研究生毕业,年于日本北海道大学获博士学位。原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和原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杂志》总编、中国免疫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首次发现抗胸腺自家抗体,从而揭示了高血压大鼠免疫功能低下原因;用胸腺移植等免疫重建方法,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免疫与高血压相关的证据;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开展癌转移机理及防治途径的研究,率先在国内建立5种高转移动物模型和稳定的高转移性细胞株。同时,在内源性白介素-2诱导、同种LAK细胞应用、LAK细胞杀伤原理以及LAK细胞的临床治疗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曹雪涛(.7.19-)免疫学专家。出生于山东省济南市。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博导。
对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学和肿瘤的免疫与基因治疗开展了比较系统深入的创新性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研究。发现了一种具有重要免疫调控功能的新型DC亚群,且发现成熟DC在基质作用下能进一步增殖和分化;提出了DC的免疫调控新机制并发现其具有两类新的功能。从DC自主发现条全长新基因并研究了20余条的功能,发现的12种新分子获得HUGO正式命名。提出了免疫与基因治疗肿瘤的新途径并开展了其应用研究。SCI收录杂志发表论文篇,此外,与国内外学者合作在NatMed等发表SCI收录论文7篇,上述论文被SCI他引次。编写和共同主编专著3部,参编10部。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II类新药证书2个、国家发明专利10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赛娟女(.5.21-)遗传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专家。出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鄞县人。年毕业于法国巴黎第七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交通大医院血研所所长、研究员。
在国内建立了完整的细胞和分子遗传学技术体系,阐明了我国白血病核型变化的基本类型和分布格局,为白血病的诊断、分型、治疗和预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Ph染色体阳性急性白血病中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断裂点丛集区,提出了BCR-ABL基因重排的工作模型。在国际上首次发现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具有变异染色体易位t(11;17)的一种临床类型,证明了该易位导致的PLZF-RARα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作用。首次阐明了APL经典易位t(15;17)所致PML-RARα变异型转录本的形成机理。识别了一组核孔蛋白NUP98相关的染色体异常以及婴儿白血病中的t(11;19)(q23;p13)易位,揭示了NUP98-HOXA9,NUP98-HOXC11,NUP98-PMX1和MLL-EEN等染色体易位所致融合基因的致白血病机理。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和M2b型白血病发病机制的研究,丰富了白血病多步骤发病的学说。参与指导了全反式维甲酸和三氧化二砷诱导分化、凋亡治疗APL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为APL靶向治疗概念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共发表论文余篇,被引证余次,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10个奖项。获法国国家功绩军官勋章等国际奖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香美女(.1.6-),内科肾脏病学专家。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年在日本北里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医院肾内科主任、解放军肾脏病研究所所长暨重点实验室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第七届中华肾脏病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届《中华肾脏病杂志》总编辑。
长期致力于以IgA肾病为主的慢性肾脏病和老年性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在慢性进展性肾病炎症与硬化细胞分子机理及临床意义、IgA肾病凝血纤溶与细胞外基质代谢异常的机制及防治、调控肾脏细胞衰老的机制及保护措施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两次担任“”项目首席科学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的延续资助。发表论著篇,SCI收录54篇。主编著作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4项。获解放军四总部“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亚珠(.7.23-)女。高电压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现任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博导。早期从事电力系统高电压及其绝缘技术的研究。首次解决了多雷地区配电变压器的防雷问题;千伏屋内配电装置的电气绝缘距离问题;以及高电压设备绝缘结构设计等等,取得了多项研究成果,曾多次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年起,在无创伤医疗技术领域中做出了很多的重大成果,是肾结石体外粉碎机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群策群力攻克了一系列的技术难关,临床效果优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取得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积极开展了新的物理治疗技术的研究,运用超声射频等物理因子对肿瘤治疗的方法作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申请发明专利18项,发表论文百余篇。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肇隆(.9.29-)肝脏移植及肝脏外科专家,生于台湾高雄。年毕业于高雄医学大学,医院院长。
陈肇隆教授是台湾肝脏移植的开拓者,年完成亚洲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并率先采用脑死亡定义,促成台湾在年达成亚洲第一个脑死亡器官移植立法,比日本、韩国、香港早了10至12年,促成台湾器官移植医学的蓬勃发展,也为三年后的心脏移植、七年后的肺脏移植铺路。
30年来在肝脏移植领域不断寻求精进与突破,也创立多项台湾、亚洲及全球的肝脏移植纪录,并在活体肝脏移植维持全球最高的存活率之一。年完成台湾首例儿童活体肝脏移植、年完成亚洲首例一肝两受的劈离式肝脏移植、年完成全球首例未输血活体肝脏移植、年完成台湾首例成人活体肝脏移植、年完成华人首例活体双肝移植。
陈教授对活体肝脏移植的技术与策略发展出多项创新与改良,并获得领先世界水平的成绩,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担任AnnalsofSurgery、Transplantation、LiverTransplantation等学术期刊编委,获邀在国际及海外医学会议演讲余场,同时进行相关之基础研究,带动相关医疗科技之发展,培训国内外肝脏移植医师余名,医院发展肝脏移植,对增进全民健康、提升医疗水平有卓越贡献。
陈教授于年获选为高雄医学大学第一届杰出校友、年获行政院杰出科技荣誉奖、年获国家生技医疗质量金奖、年达成例肝脏移植手术。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志南(.6.2—),著名肿瘤细胞生物学与生物技术药物专家。江苏宜兴人。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任第四军医大学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首席科学家,中国转化医学与生物技术创新联盟理事长,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细胞工程与转基因生物分会会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标志委员会主委,全军转化医学委员会主委。
长期从事抗体靶向药物研究,以癌生物标志物HAb18G/CD为主线,从细胞到不典型增生、至癌症发展的不同阶段,并从基因组DNA到蛋白的不同节点,进行了全方位系统研究,发现了该分子DNA甲基化、microRNA、剪切变异体、糖基化修饰、EMT等多相调控靶点,发表了Hepatology、Oncogene、JBiolChem、Cancer等67篇SCI论文,被引次。并首次证明该分子是广泛表达于上皮源性恶性肿瘤(癌)的特异标志物,已研制成功临床诊断用免疫组化诊断盒。首次解析了该分子胞外段晶体结构、糖结构。以此为全新靶点制备了三代特异性抗体,第一代片段抗体同位素标记物——“利卡汀”于年上市,是全球首个肝癌抗体靶向药物,国家生物制品一类新药。四期临床显示,在肝癌肝移植及射频消融后联合利卡汀用药,一年复发率均降低了30%以上。成功转化项目6项,先后建立了抗原表位确认技术、人源化抗体高效表达技术、大规模动物细胞生产等技术平台。
先后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8项,PCT国际专利授权2项;主编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及省、部一等奖7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京(.07.14-),医学生物物理学(生物芯片方向)专家。安徽省安庆市人。荣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年毕业于现同济大学电气工程系。年获英国史查克莱大学司法生物学博士学位。现任清华大学医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教授,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任HumanMutation杂志通讯编辑和IETNanobiotechnology杂志编委,全国生物芯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生物芯片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医疗仪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医院协会临床检验专业分子诊断技术与质量管理分会主任委员、发改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在生物芯片的研究中有重要建树和创新。回国前他关于“芯片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年的NatureBiotechnology上,并以标题“Labonachip”成为该期封面故事,被当年Science评出的世界科技十大突破Biochip一项所引用。回国后他主持建立了国内急需的疾病预防、诊断和预后分子分型芯片技术体系,领导研制了基因、蛋白和细胞分析所需的多种生物芯片,实现了生物芯片所需全线配套仪器的国产化。主持研制了生物芯片类产品及配套仪器共6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各42项、获国家医疗器械证48个,负责起草了7项用于临床诊断的生物芯片行业标准和5项国家标准。实现了国产生物芯片类产品向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批量出口,累计销售收入近15亿元。主编中英文著作各4部,在NatureBiotechnology、NatureCommunications等杂志发表SCI论文篇,他引近次。获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年)、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4年)、中国青年科技奖(4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年)、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创新奖(8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8年)、首届中国留学人才归国创业“腾飞”奖(年)、光华工程科技奖()和杰出工程师奖()等奖励和荣誉。
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书钧(.12.02-),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年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病理系实验肿瘤专业研究生毕业。年至年在法国国家肿瘤研究所进修遗传毒理学,年至年在美国俄亥俄医学院作访问学者,年和年分别在荷兰肿瘤研究所及美国MDAnderson肿瘤中心作访问教授。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医院副所院长(~1),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理事长(-),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4-),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肿瘤项目首席科学家(-9),北京市重大肿瘤专项的首席科学家(-)卫生部肿瘤行业专项首席专家(9-)。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现任“癌变、畸变、突变”杂志主编。发明绿茶儿茶素治疗尖锐湿疣,此项原创发明成果已获国际专利,年经美国FDA批准上市。这是美国50多年来首次批准的一个复杂成分的植物药作为处方药上市销售。9年获何梁何利医学药学奖。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丛斌(.07.19-),山东省文登市人。年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疗系。教授、主任法医师,法医学及病理生理学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中国法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常务理事,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法律委副主任,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发明专利6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项。发表学术论文篇,SCI收录75篇,单篇最高影响因子40.2;主编《实用法医学》、全国统编教材等专著8部。培养博士后、博士53名,硕士90名。
长期致力于法医学科研与检案工作,经验丰富,纠正过多起震惊全国的大案要案。深入开展法医分子遗传学研究,破解了犯罪现场高度腐败生物检材降解DNA分型的国际性难题,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DNA分型技术体系,证实了上述分型技术的核小体缠绕区DNA分子稳态机制;研发出用于混合斑个体DNA分型技术及其计算机分析软件(已获著作权);在广泛软组织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应激性损伤、酒精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复杂死因的鉴定、死亡机制,毒品依赖,中药毒性天然化合物分离纯化及其毒理学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研究,创新了法医病理学的成伤机制,为司法机关进行“非法证据排除”,提供了有力的科学证据。在国际上首次将法医学及法学的理论与技术规范进行系统研究整合,更新了法医学的传统概念并主编《法医法学》全国统编教材,建立了法医法学学科。此外,还对缩胆囊素(CCK)抗炎、免疫调节及其信号转导机制等进行了20年的系统研究,取得创新性成果。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丁健(.02.20-),肿瘤药理学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院大学药学院院长,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抗癌协会、中国药学会和中国药理学会的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抗癌药物专业委员会、中国药理学会肿瘤药理专业委员会的主任委员。担任ActaPharmacolSin主编和JBiolChem、EurJPharmacol、CancerBiolTher、JEthnopharmacol和MolecularPharmacology等SCI学术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1)抗肿瘤新药的筛选和研究开发(2)抗肿瘤药物作用机制研究。
主要研究成果:(1)抗肿瘤新药研发创制方面:3个抗肿瘤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其中FGFR/VEGFR激酶抑制剂AL-在欧洲进行II期、在中国进行I期临床研究:K-在中国进行针对肝细胞性肝癌的II期临床研究: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希明替康在中国进行I期临床试验。另有2个候选新药正在申报临床试验,6个候选药物进入临床前系统评价。申请国内外专利余项,其中申请国际专利13项,中国授权专利40余项。(2)药物作用机制探索和基础研究方面:系统阐明了一系列抗肿瘤化合物或候选新药的作用机制;阐明了数个药靶相互作用的结构基础与作用模式,发现了pIgR、CXCL12、p27/KIP1、c-Myc等重要肿瘤生物标志物。发表SCI学术杂志多篇论文,他引0多次。
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吴阶平医学研究奖—保罗?杨森药学研究奖一等奖、上海市十大科技精英等各类奖项10余项。
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樊代明(.11.7-)。消化病学专家。生于重庆市。现任中国工程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中华消化学会原主任委员,医院院长,肿瘤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主任,国家教育部首批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年世界消化病大会主席,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代表,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目前担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亚太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世界胃肠病学会常务理事兼科学计划委员会主席等学术职务。先后受聘为EngineeringScience的主编,BMCCancer和JournalofDigestiveDiseases的副主编,Gut等6本国际杂志的编委,是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在中国大陆的唯一编委。
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特别是在胃癌的研究中做出突出成绩,先后承担国家、、国家攻关项目、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国家发明专利26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国家新药证书1项,法国医学科学院塞维雅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陕西省科技最高成就奖,求是实用工程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奖。主编专著21本,其中《治学之道—精》和《医学发展—考》两本均为长达余万字、厚近0页的大型著作。担任基础医学精读系列丛书(10册)的总主编,还是全国高等医学教育数字化教材(53册)的总主编。在Lancet、NatureClinicalPracticeOncology、NatureReviewsGastroenterologyHepatology、Gut等国外杂志发表SCI论文篇,总影响因子.39分。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共名,其中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5名,获全军优秀博士论文9名。年,被中央军委荣记一等功。
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范上达(.02.05-),肝移植及肝胆胰外科专家。出生于香港,原籍广东省潮阳县人。医院肝脏外科中心主任。
医院接受医学训练,于年成为香港大学外科学系讲师,开始其教学事业,并于年获委任为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教授为四间外科学院院士,并持有四个香港大学博士学位。他在年1月至8年6月期间医院肝胆胰外科部主管;8年7月至年6月期间医院外科学系主任。
年,范教授施行了香港首例成功的肝脏移植手术。年,他领导的团队施行了世界首例成功的成人间活体右半肝移植手术。该手术突破了活体供肝的体积限制,被世界多个移植中心广泛采用,惠及无数肝病患者。他于国际医学期刊发表研究论文和临床报告,文章迄今累计大约篇,深入探讨肝脏移植及各种亚洲常见的肝胆胰病症,包括肝细胞肝癌、乙型肝炎、肝硬化、肝内结石及急性胆胰腺炎等。
1年,范教授获香港大学颁发卓越研究成就奖。年,他荣获中国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并于同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付小兵(.08.14-),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医学专家。四川省资阳市人。年毕业于第三军医大学。马德里大学博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生命科学院院长、全军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重点实验室主任,教授、创伤外科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生物材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组织修复与再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前任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常委、战创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学术职务。国家“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负责人,全军“十二五”战创伤重大项目首席科学家。南开大学教授,清华大学等国内10余所大学客座教授。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长期从事创伤和组织修复与再生的转化医学研究,主要领域涉及创伤弹道学、生长因子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以及皮肤和内脏损伤后的组织修复与再生等。解决了干细胞诱导分化与皮肤汗腺再生,生长因子调控创伤修复与组织再生机制等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发现了中国人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流行病学变化的新特征,推动了中国慢性难愈合创面防控新体系的建立并取得显著效果。其研究成果对提高我国创伤救治成功率和研发出用于创面治疗的基因工程国家一类新药有重要作用。主编《中华创伤医学》、《再生医学:基础与临床》、《现代创伤修复学》以及《军队转化医学艺术》等大型学术专著17部,参编30余部。在Lancet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余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创新团队奖。获政府特殊津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求实”杰出青年奖、工程院“光华青年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中华创伤医学终身成就奖”、中华医学会烧伤外科分会“终身成就奖”和“国际创伤修复研究终身成就奖”等多项荣誉。荣立一等功。培养博士生、博士后人员等40余人。
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高润霖(.5.4-)心血管病学专家。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所、医院院(所)长。现任该院心内科首席专家、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他于年始在国内较早开展了经皮冠状动脉腔的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及其他介入治疗新技术,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先驱者之一。在国内率先开展急性心肌梗死及并发心原性休克的急诊PTCA,使病死率明显降低,达国际先进水平。他积极促进国内及国际间学术交流,为我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普及、推广及规范化并扩大我国在国际介入学界的影响做出贡献。他参与领导的心血管病介入性治疗技术及应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年来致力于介入治疗再狭窄机制及预防的实验研究,在冠心病临床、心绞痛病理生理和治疗及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等方面也取得显著成果,先后发表论文余篇。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年起担任工程院医药卫生工程学部副主任。
顾玉东(.10.19-),手外科、显微外科专家。满族,山东省章丘市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医院手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手外科研究所所长。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第4、5、6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第23、24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年首创膈神经移位,年创用多组神经移位,年首创健侧颈7移位,年首创肱肌肌皮移位,先后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使我国在臂丛损伤诊治领域处国际领先地位。年因设计“二套供血的手术方法”,使我国首创的足趾移位保持国际领先地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年因首创小腿外侧皮瓣、静脉动脉化皮瓣及基础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年设计静脉蒂动脉化游离腓肠神经移植治疗长段神经缺损,获国家发明三等奖。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德民(.05.04-),耳鼻咽喉学专家,辽宁大连人,中共党员。年获中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日本金泽医科大学医学博士和医学哲学博士学位。年在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医院院长,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兼任世界华人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理事会理事长,中国医师协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会长,国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耳鼻咽喉科学院院长。
在3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韩德民院士开展了一系列创新性工作,成功在国内外推广。发现“腭帆间隙”,创建Han-UPPP新术式;创建鼻腔扩容术,被美国医学科学院王存玉院士评述“鼻腔扩容术将影响鼻科学进步几十年。”承担国家级课题15项;培养研究生79人、博士后14人。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中文文章篇(其中SCI文章篇,日文5篇)。主编专著22部、教材4部、科普4部。他引次数(CMCICNKICSCD),获实用新型专利15项。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国家人事部及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卫生系统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领军人物,先后三次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曾获优秀留学回国人员奖、中国优秀博士后奖、中国医学基金会医德风范奖、第六届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医师奖。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年被授予联合国“南-南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奖”,年入选“北京学者”。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韩雅玲(.06.08-),女,心血管病专家。山东省淄博市人。年本科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年获第二军医大学博士学位。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医院终身名誉院长兼心血管内科主任,全军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华心血管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候任会长、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长期致力于危重冠心病的临床救治,在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和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快速救治、个体化抗血栓和优化抗凝治疗方面取得创新性成果,显著降低了危重冠心病病死率。主持撰写和修订了多部临床指南和共识,主要论著发表于JAMA、JACC等高水平医学杂志。于8年和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军队或省部级一等奖4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郝希山(.9.15-)肿瘤治疗学专家。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年毕业于天津医学院。曾任日本久留米大学客座教授,亚洲乳腺癌协会主席、名誉主席,现任天津医科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兼任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肿瘤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副主任、国际抗癌联盟(UICC)常务理事、亚太抗癌联盟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等职。
从师金显宅教授,自大学毕业后一直致力于肿瘤临床和科研,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三等奖各3项,带领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1.主持“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临床与基础研究”,将保留神经运动功能的空肠两端适度结扎后吻合于食管与十二指肠断端之间,使全胃切除术后并发症减少了74%,在消化道外科术式研究中获得突破性进展。成果获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主持“城市居民恶性肿瘤流行趋势分析及预防的研究”,建立了历时近30年、覆盖万居民的全人群恶性肿瘤发病死亡监测系统,为国家提供了全部59种恶性肿瘤连续20年发病死亡数据及流行趋势参数,为决策部门制定肿瘤防治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成果获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3.在国内最早开始自体干细胞移植联合大剂量化疗治疗实体瘤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建立了一整套规范的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保存和鉴定的方法,创国内最大组治疗病例,创零相关死亡率,成果获1年首届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
4.在国际上最早开展“抗肿瘤特异性肽疫苗治疗消化道肿瘤研究”,建立了规范化抗肿瘤疫苗实验体系,为实现以疫苗临床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途径,成果获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承担国家攻关课题、计划、自然基金及天津市重大科技项目20余项,发表论文篇,SCI收录25篇,主编专著3部。培养博士后6名、博士55名、硕士23名。先后获得天津市“八五”、“九五”立功奖章,被评为天津市特级劳动模范、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人事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侯惠民(.10.13-)药物制剂专家。上海市人。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研究员。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年获日本北海道医疗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从事药物制剂研究,并任药物制剂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是我国最早研究控缓释制剂研究的学者之一,获各项奖励8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年被授予上海市“科技精英”称号。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盛寿(.04.19-),心血管外科学专家。生于湖北省武汉市,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任医院院长、心血管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学科带头人,法国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主任委员(~)、年亚洲胸心血管外科医师学会轮值主席。胡盛寿教授长期从事心血管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建立了我国冠心病外科微创系列治疗技术,开拓了“复合技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新模式;创建我国首个心血管再生医学重点实验室,取得了从心肌细胞再生到心脏移植和人工心脏研制的系列研究成果;创立了主动脉-肺动脉“双根部调转手术(DRT)”,显著提高了我国复杂先心病治疗方面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先后承担了国家“”项目、“”项目、“支撑计划项目”等研究课题,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篇,其中SCI收录论著71篇。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郎景和(.4.18--),吉林人,年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院工作至今。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年赴挪威、加拿大研修妇科肿瘤及妇科显微外科。~年任医院副院长。年至今任妇产科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妇产科杂志》总编辑,中国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会长,并受聘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
从事妇产科医疗、教学、科研近五十年,临床经验丰富,技术全面。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进行研究,提出“在位内膜决定论”和“源头治疗说”;对于卵巢癌淋巴转移的研究及对妇科内镜手术、子宫颈癌防治、女性盆底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及基础研究均有突出贡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卫生部、教育部、中华科技进步奖及北京科技奖等8项,并荣获4年度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称号等。发表学术论文余篇,主编(译)著作30部,个人专著10部。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春岩(.09.15-),神经病学专家。河北省大城县人。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通过对余例格林-巴利综合征(GBS)患者神经电生理学及20余例尸体解剖资料进行研究,发现GBS不仅存在着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病变,尚有以急性原发性运动神经轴索变性为特征的病理改变,命名为急性运动性轴索型神经病(AMAN),是GBS的一种新的亚型。采取余份标本,经过千余次的培养,从病人粪便中培养出空肠弯曲菌,并利用该菌及菌体成份脂多糖诱发出AMAN的动物模型。上述研究于和4年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近十年来,带领课题组致力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对策的研究,利用运动神经元样细胞表达致病基因、转基因人SOD1G93A小鼠、基因敲除动物等模型,结合细胞分选、基因芯片、基因敲除和敲入以及病毒载体等先进技术,研究ALS的发病机理,筛选有效的治疗靶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有关论文余篇。
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大鹏(.01.17-),中药制药学研究员、专家。生于浙江温州永嘉县。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药学系。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康莱特集团总工程师等职务。曾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药协会副会长、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俄罗斯联邦医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和俄罗斯联邦医学技术科学院外籍院士。
30多年从事中药制药工程创新研究,先后主持国家攻关课题项目13项。早年从中药薏苡仁中发现并成功提取分离到抗癌新化合物,获得发明专利,提升了中药研究原创水平;率先创建中药静脉乳剂技术平台,研制成功抗癌新药康莱特注射液;近年又创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中药有效成分产业化应用工艺技术平台,并率先被SFDA批准投入生产;使几项科研成果转化生产力,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康莱特单一产品已实现产值80亿元,为国家纳税12亿元。先后评为“全国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获得中、美等国药物发明专利24项,研制成功新药5个。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省、部级一等奖4项,撰写学术论文及专业著作30余篇(部)。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白癜风有什么偏方在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