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夏苏英丨处暑篇处暑出伏炎凉平分
2020-8-26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秦璐丨文
陈颖丨编
李晶丨审
处暑出伏,
时间来到夏日的“尾巴”。
高温依旧不肯退去,
然而,清晨与夜晚,
凉爽的风开始微微吹拂,
暑热只好收起了喧嚣与肆掠。
这是一年中炎热与清凉被平分的时刻。
处暑养生正式开始了“秋”的特色,
防秋燥,贴秋膘,治秋困。
本期夏苏英名中医工作室将为大家解读处暑时节的养生密码。夏苏英医生表示,处暑养生,养肺气,养神气,学会处暑“养生经”,能让人们健康入秋。
处暑出伏炎凉平分
节气:处暑
时间: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二)
处暑的正确读法:处暑(chǔshǔ)。
每年公历的8月23日、2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度,是处暑节气。处暑的“处”是“终止”,处暑即“夏天暑热正式终止”的意思。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七月中,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说的就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
处暑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猎鸟类;天地间有了凉气,一些树叶草木开始发黄脱落;农作物开始成熟,随之进入收获的时节。
处暑是一个气温变化多的节气。正所谓“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此时,北半球受太阳照射的时间逐渐减少,白昼开始缩短,黑夜则越来越长。白天积蓄的热量已经越来越不足以弥补黑夜的散失,连原来地面蓄积的热量也逐渐流失,天气开始一天比一天寒凉。
俗语说“春捂秋冻”,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总结。说说“秋冻”意指当秋天来到,气温开始凉爽,不要过早地增加衣服,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能力。
防秋燥。古书《清嘉录》有云:“处暑十八盆,谓沐浴十八日也。”意思是还要经历18天的流汗日,等“秋老虎”肆虐过后,秋天才真正凉爽。因此,处暑养生“防秋燥”。“秋燥症”主要表现为皮肤干涩粗糙,鼻腔干燥疼痛或口燥咽干、大便干结等,需及时采取预防措施,或中医调理。建议除了多喝开水、淡茶、豆浆等饮料以补水外,保持居住环境的湿度也是润燥的重要环节。
秋季应肺,“天人相应”人体阳气随着节气发展开始收敛,人体抵抗外邪的力量会减弱。此时最容易对肺阴造成损伤,并且伴随夏季众多的细菌侵入呼吸道黏膜,从而引起感冒、支气管炎、扁桃腺炎和肺炎等疾病,一些气喘病也会在此时复发或者加重。这时,对肺阴的保护尤为重要,肺喜润而恶燥,燥邪最易伤肺。甘润的食品能益肺润燥,例如梨、荸荠、枇杷、甘蔗、柚子等,还有众多的粥品,也是养肺之选,例如银耳冰糖粥、百合莲子粥等。
贴秋膘。经过夏季的炎热,一些人胃口欠佳,而人体代谢又旺盛,致使这部分人的体重下降明显,故而人们称夏天为“苦夏”。于是到了秋天,为了将“瘦”下去的“肉”补回来,就会吃多量的肉。俗语“无病一夏三分虚”。等秋季气温下降,人们胃口渐开,适当进补也是让机体得到较好的修复。但食物应荤素搭配,满足身体营养需求即可。特别是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人们,更应讲究五谷杂粮搭配,多食新鲜果蔬。而不可刻意去“贴秋膘”,这种节气转换的时机也是中医调理的好时机。
治秋困。处暑过后天气渐凉,人们需改夏季晚睡的习惯,尽量争取每天多睡一个小时,晚上10时前入睡最好,早睡早起,以提前进入防秋乏的“备战”状态。此外,还应适当午睡,利于化解困顿情绪。
50岁的刘女士咳嗽咯痰已近20天,吃药打针不见好转。刘女士每年感冒咳嗽都有好几次,一到秋季就会发病或特别的加重,今年立秋前又感冒咳嗽,至今未愈,虽说已经做了肺部CT,没有发现大的问题,只是肺纹理增粗,但必竞咳嗽了这么久,又时时未愈,很是担心。她的一朋友得知这一情况,推医院名中医夏苏英工作室门诊看看。刘女士告诉夏苏英医生,她咳嗽咯痰,但痰不易咯,早晚尤甚,十分影响睡眠和工作。夏苏英先为刘女士进行了望、闻、问、切。仔细听了刘女士的咳嗽声,见刘女士咳声不爽,痰多难咳,呼吸稍促,面色晄白,舌质淡红,苔厚白腻,脉弦细。夏苏英医生为她开出了小青龙汤合止咳散加减的方子,并嘱咐其不要食寒凉的食物,少食油腻荤腥的食物,并尽可能排出痰,咳嗽好转后需继续调养脾肺。
一周后,刘女士前来复诊,表示咳嗽咯痰已明显好转。今日再来调理。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气喘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诊断依据为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反复发作。
据统计,慢性支气管炎在50岁以上人群的患病率达15%以上。发病原因与吸烟特别是吸二手烟、感染病毒或细菌以及环境污染,刺激性烟雾、粉尘、大气污染等慢性刺激有关。
早期的慢性支气管炎除了咳嗽、咳痰或因感染而加重外,不影响工作和学习,许多患者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经过多年的慢性进展或出现气喘,逐渐发展成为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或出现肺气肿,进而再发展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直至肺心病、心衰、肺性脑病等。
慢性支气管炎如果“放任”其发展,将成为一种终生性疾病。夏苏英医生提醒,越早防治慢性支气管炎,能有效阻止肺功能衰退的过快进程。患病过程中必要的检查如肺部CT、血象、血沉等必须定期检查,以排除肺部结核、肿瘤或其他疾病。
中医诊治咳嗽“删繁就简”有奇效
《医学正传》曰:“诸病易治,咳嗽难医”,真是这样吗?
夏苏英教授解释道,咳和嗽其实是有区别的。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声有痰为咳嗽。但现代许多医家咳嗽并不分。在临床上,咳和嗽常常是同时发生的,咳即有痰,或有痰难咳,或少痰、部分无痰。但痰之易咳与难咳却是不同的。有些咳嗽少痰,痰难咯出经治疗后出现痰多易咳反而是病情好转的征象,这个需要有经验的医生来判断。
不过在临床上,咳嗽确实是病情复杂,常见的诊断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慢阻肺,肺结核,肺肿瘤,这些均可出现咳嗽,故而需要实验室检查以鉴别诊断。
夏苏英医生介绍,中医对于咳嗽的诊治则“删繁就简”,分为外感咳嗽(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和内伤咳嗽(痰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分多个证型。
1、风寒袭肺。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2、风热犯肺。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3、风燥伤肺。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4、痰热郁肺。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
5、痰湿蕴肺。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治宜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6.肝火犯肺。咳时面赤、咽干口苦、痰滞咽喉,只咳不出、量少质黏或如絮条,胸胁胀痛、咳时引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治宜清肺泻肝、顺气降火,注意保持心情舒畅。
7.肺阴亏耗。久咳不止,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形体消瘦、口燥咽干、声音嘶哑、潮热盗汗、胸部隐痛,舌质红少苔,脉细数等。治宜养阴润肺、化痰止咳。
五及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临床因人因时因地而治。秋季是咳嗽易发季节,尤须照顾肺阴与脾气。
板栗和子姜鸭
板栗
板栗性味甘寒,《本草纲目》中指出:“栗治肾虚,腰腿无力,能通肾益气,厚肠胃也。”
吃食板栗可以益气血、养胃、补肾、健肝脾;生食还有治疗腰腿酸疼有舒筋活络的功效。栗子所含高淀粉可提供高热量,而钾有助维持正常心律,纤维素则有益肠道的作用。
不过吃食板栗也需适量。生吃太多不易消化;熟吃太多容易滞气。由于板栗的含糖量非常高,糖尿病患者应少吃或者不吃。
子姜焖鸭
食材:鸭肉克,子姜1块。
调料:食盐5克,酱油5克,朝天椒2个,白糖5克,黄酒5克,小葱5克。
做法:
1、准备材料,炒锅里的清水烧开,放进鸭块飞水;
2、子姜切薄片待用,炒锅放入鸭块,把鸭块炒出油;
3、把鸭块盛出,利用鸭油把子姜片炒香,再放回鸭块;
4、放入白糖、酱油和黄酒炒片刻,加入清水没过鸭块;
5、放入少量的小葱粒,用中火焖25分钟,直至剩下少许汁水放入盐、辣椒和小葱粒炒两下,即可上碟功效。
营养解析:
鸭肉性味甘、咸、平,微寒,功可滋阴补血、益气利水消肿。
姜味辛、性微温,归肺、脾、胃经。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解药毒,特别对于鱼蟹毒,半夏、天南星等药物中毒有解毒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头痛、痰饮、咳嗽、胃寒呕吐;在遭受冰雪、水湿、寒冷侵袭后,急以姜汤饮之,可增进血行,驱散寒邪。
禁忌人群:久服积热,损阴伤目;阴虚、内有实热、患痔疮者忌食;高血压病人慎食。
门诊时间:周一、周二、周四上午;周三上午为专家门诊
门诊
名中医夏苏英丨立秋篇:立秋之日凉风至
名中医夏苏英丨大暑篇:何以销烦暑
名中医夏苏英丨小暑篇:小暑入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