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技巧改良内镜下穿隔经蝶手术入路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近百年来经蝶入路(TSA)垂体窝手术已逐步成熟。随着外科技术进步,评价手术技巧已趋于精准治疗。近年来关于TSA,已经从传统的标准显微镜下操作转变为神经内镜手术入路,因为内镜下操作更微创、手术视野更广。

尽管内镜底TSA被认为是种微创技术,但经鼻孔切开鼻中隔后存在一些鼻甲创伤仍不可避免,往往有术后患者抱怨鼻内皮痂、鼻涕的困扰。来自韩国成均馆大学医学院神经外科Hong教授在一项研究中,描述了改良内镜下穿隔经蝶入路(EMTS-TSA)的手术技巧,并与内镜下经鼻经蝶入路(ETN-TSA)对比,观察鼻内相关生活质量(QOL)和嗅功能,文章发表在近期的WorldNeurosurgery杂志上。

回顾本中心从年12月到年6月的81例内镜下垂体手术患者(男41,女40),平均年龄49.7岁。其中30例接受ETN-TSA,51例接受EMTS-TSA。应用SNOT-20量表、ASK鼻量表和VAS量表进行术前和术后1个和3个月评估。同时在术前和术后3个月行气味鉴别试验(CC-SIT试验)。

关于嗅功能,ETN-TSA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之间有显著差异(92.5~81.3;P=92.5),而EMTS-TSA组没有统计学差异(90.6~88.8;P=90.6)。同时随访数据(SNOT-20量表、VAS量表及CC-SIT试验)显示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在ASK鼻量表中EMTS-TSA组比ETN-TSA组术后1个月情况稍好。

EMTS-TSA手术过程

1.所有过程都是由鼻科和神经外科医生共同执行。提前备好直径4mm的0°、30°和45°的内镜。手术前,应用1:肾上腺素缓解鼻腔充血,1:0利多卡因-肾上腺素溶液浸润鼻中隔,缓解血管收缩。

2.从左鼻腔切口进入,切开粘膜软骨膜、骨膜即可见蝶嘴水平。后软骨切开术后,应小心打开鼻中隔中部,避免损害其上1cm的隔膜(图1A)。使用micro-Kerrison钻或高速钻打开蝶窦前壁和蝶骨窦内隔(图1B)。标记左鼻孔前部隔粘膜以便更易引入之后的器械(图1C)。

图1.改良内镜下穿隔经蝶入路的步骤。A:切开鼻中隔骨性结构;B:打开蝶嘴骨性结构;C:在鼻中隔粘膜和鼻前庭之间插入标签缝合,以便器械容易进入;D:右侧隔粘膜做一横形切口;E:双手操作经双鼻孔进入鞍底;F:重新置入原剩余鼻中隔骨性结构;G:手术结束时的右侧横形切口;H:置入硅胶片,防止粘连

3.随后内镜插入右侧的鼻腔。从中鼻甲前端到蝶窦自然开口前1cm处,右侧鼻中隔粘膜打开一小横向切口(图1D)。此时外科医生必须熟悉并保护后隔蝶腭骨的动脉分支(图2A)。

图2.改良内镜下穿隔经蝶入路示意图。A:右侧横形切口在隔后动脉上方;B:通过偏侧切口插入器械(刮匙)至鞍底

4.内镜和吸引装置经此切口进入蝶窦,而刮匙或剥离器则由左边鼻中隔窗口插入(图2B)。在这一步中,应尽可能切掉蝶窦骨壁以避免限制器械的操作。

5.通过双鼻孔进行肿瘤切除术后(图1E),剩余鼻中隔骨插入鼻中隔粘膜和缝合切口之间(图1F)。而横向切口不需缝合(图1G)。两侧鼻腔之间放置硅胶片1到2周(图1H),必要时可轻掩外鼻。

总结

本研究的目的是介绍EMTS-TSA,并与ETN-TSA比较鼻内QOL和嗅功能。Hong教授推测:EMTS-TSA比ETN-TSA更能保护鼻内QOL和嗅功能,因为EMTS-TSA能够保护大部分的鼻腔、鼻窦粘膜不受损伤(图3),同时另一侧鼻内几乎不受损伤。

图3.内镜下术后1个月右侧术区,黑色箭头表示切口愈合处

若此种术式发生严重脑脊液漏时,由于左边鼻中隔粘膜未受损伤,则可抬高右侧切口以下的鼻中隔皮瓣(图4)。但是在垂体手术中使用鼻中隔皮瓣非常罕见,因此仍优先考虑保护鼻中隔粘膜。

图4.改良内镜下穿隔经蝶入路的鼻中隔皮瓣。A:抬高鼻中隔皮瓣的高程。黄色小点为鼻中隔切口皮瓣;B:鞍底鼻中隔皮瓣;C:术后MRI中T1相示良好的带蒂皮瓣(白色箭头);D:内镜观察下术后1个月示未行后鼻中隔切除术的上部鼻中隔(黑色箭头)

Hong教授最后指出:EMTS-TSA可以保留几乎所有鼻粘膜,包括鼻中隔、鼻甲。同时,EMTS-TSA可能有助于提高早期术后鼻腔鼻窦的生活质量、保护嗅功能,是内镜下垂体手术的良好选择。

编辑:程培训

推荐

想获取更多神外手术技巧?记住一点:在神外时间







































电厂护栏网四川市民家中教女11年引争议
电厂护栏网四川市民家中教女11年引争议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bfz/123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