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肉芽肿
2016-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恶性肉芽肿
恶性肉芽肿是一种多始发于鼻部,逐步侵及脸部中线,以进行性坏死性溃疡为特点的少见的肉芽肿性疾病。侵袭发展,有时可合并肺、肾和其他脏器的病变。本病病因不明,病情险恶,医治困难,预后不良。病理表现主要为慢性非特异性肉芽组织增生和坏死,其中有很多种炎症细胞浸润。
由于临床和病理学表现的多种特点,本病命名繁多,诸如坏死性肉芽肿、致死性中线肉芽肿、脸部特发性肉芽肿及中线恶性织细胞增生症等。临床上通常可分为两种类型:面中线肉芽肿型和Wegener肉芽肿型。前者病变只限在面中线部和上呼吸道,后者合并肺、肾和其他脏器病变。近些年发现本病实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淋巴瘤,即鼻腔及鼻窦淋巴瘤,可分为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淋巴瘤。B细胞淋巴瘤多位于鼻窦,以西方人多见。T/NK细胞淋巴瘤多位于鼻腔,多见于亚洲、墨西哥和南美洲人。
病因未明,以往曾认为与感染或自身免疫等有关。自身免疫学说认为本病是一种组织过敏现象,肉芽构成是过敏因素引发的局部免疫结果。推测鼻部感染后产生一种自然组织反应,构成高度免疫,以后任何特异或非特异性抗原进入血液循环,即产生该处的组织坏死。特别表现为血管和淋巴管的过敏反应,先阻塞,后坏死。类肿瘤学说认为本病是淋巴组织织系统的恶性肿瘤,属状细胞赘瘤或淋巴瘤。近些年研究发现本病95%以上与EB病毒感染有关。运用EB病毒编码的小DNA1/2(EBER1/2)探针行核酸原位杂交,鼻T/NK细胞淋巴瘤组织标本呈阳性,EB病毒抗体检测亦呈阳性。故认为本病与病毒感染有关。
病变多起于鼻部,主要位于面中线部位及上呼吸道,亦有首发于口腭部、咽部,然后累及鼻部,以进行性肉芽型溃疡坏死为主,破坏性强,可侵及骨和软骨,致毁容。组织切片Giemsa染色时,有嗜天青颗粒,镜下细胞形态多样,各种非典型细胞混合存在。这些细胞明显地以血管为中心,围绕血管浸润,或造成血管壁破坏,构成血管中心性病变,曾称之为“血管中心型淋巴瘤”。免疫组化染色可检测到抗原表型为CD56(+)和CD2(+)的淋巴细胞。
本病以男性多见,男女比例约2:1.平均病发年龄为40~60岁,也见于青年和儿童。Stewart将本病的临床表现分为3期。
1.先驱期为一般感冒或鼻窦炎表现。间歇性鼻塞,伴水样或血性分泌物。亦可表现为鼻内干燥结痂。局部检查可见,下鼻甲或鼻中隔肉芽肿性溃疡。此期延续4~6周。
2.活动期鼻塞加重,有脓涕,常有臭味。全身情况尚可,但食欲较差,常有低热,有时高热,抗生素医治无效。局部检查可见,下鼻甲或鼻中隔黏膜肿胀、糜烂、溃疡或呈肉芽状增生,表面有灰白坏死。严重者可致鼻外部隆起、鼻中隔穿孔或腭部穿孔。累及咽部者可见咽黏膜肉芽肿性糜烂、溃疡。此期延续数周至数月。
3.终末期全身衰弱,恶病质,脸部毁容,中线部位及其邻近组织的黏膜、软骨、骨质可广泛严重破坏,常有持续性弛张型高热,肝、脾大,肝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终究死于大出血或全身衰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学和实验室检查,通常诊断其实不困难。诊断根据:
1.凡原发于鼻部、面中部的进行性肉芽肿性溃疡应首先怀疑本病。
2.局部破坏严重,但全身状态尚好。
3.颈部或下颌下淋巴结一般不肿大。
4.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偏低,血沉加快,免疫球蛋白水平偏高,血清补体升高,细菌、真菌和病毒培养多无特殊发现。
5.病理学检查出现慢性非特异性肉芽肿性病变,若出现异型织细胞或核分裂象便可诊断本病。免疫组化染色检出CD56(+)和CD2(+)的淋巴细胞,EB病毒抗体检测亦呈阳性,则为鼻T/NK细胞淋巴瘤。
鼻NK/T细胞淋巴瘤对放射线敏感,可采用60钴远距离照耀和分片照耀,总剂量以60Gy(rad)为最好,复发者可以补照。对发热经抗炎医治无效者,可先用化疗药物洛莫司汀(环己亚硝脲,CCNU),成人每次口服mg,隔3~5周1次,总剂量~mg,退热后再予放疗。若病变侵及全身其他部位,则应以糖皮质激素和化疗药物(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等)结合医治。另外,全身支持治疗法,局部清洁,涂以油脂药物也属必要。
北京权威白癜风专科医院北京什么医院看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