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结果第五例北京市第498次病理

2016-11-2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供片单位:北京市六院

病理号:

患者男,48岁,3月前无明显诱因右侧腹隐痛,无发热、腹泻等症状,腹部触诊可触及一直径约10cm质硬包块,触痛明显,光滑,边界清楚,可稍活动。术中见肿物位于右侧腹,约10x10x8cm大小,与小肠系膜、乙状结肠系膜紧密粘连,完整切除肿物。大体检查:灰白灰红色肿物1个,大小13x8.5x8cm。部分表面似有包膜。切面灰白色间杂少量灰黄色,质地细。

免疫组化结果:

阳性:CD34(+)、Bcl-2(+)、DOG.1(部分+)、CD68(-,坏死区散在+)、Ki-67(约20%);阴性:CD(-)、Desmin(-)、S-(-)、CD57(-)、SMA(-)。

基因检测:基因检测(c-kit)阴性,STAT6(+)。

知识链接: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是由KlemPerer等于年首次报道的,关于它的起源有过很多说法,目前比较公认的是其起源于CD34阳性的树突状间叶细胞,并具有向纤维母细胞、肌纤维细胞、血管外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特征。

发病部位: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最常发生于胸膜,但近些年来发现它可以发生于全身各个不同的部位,如腹膜、腹膜后、肺、肝、纵隔、心脏、上呼吸道、空肠、眼眶、鼻腔、神经系统、肾脏、肾上腺、前列腺及头、背、臀等处软组织。

发病年龄:广泛,5-87岁均可发生,男女无明显的性别差异。

临床表现: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较大的肿瘤可产生压迫症状,尤其是发生在鼻腔、眼眶和脑膜等部位。35%的可能伴发增生性骨性肥大,20%的患者有低血糖和胸腔内渗出。

组织病理学特点: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属中间生物学行为的肿瘤,可复发或转移。病理学的恶性特征,包括:肿瘤体积大,在肺脏胸膜>10cm,在肺脏胸膜外部位,如纵膈、腹腔、盆腔>5cm;缺乏肿瘤“茎部”的胸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细胞丰富,密度显著增加,细胞核不典型性,局灶中至重度异型性,肿瘤坏死,分裂象>4/10HPF或浸润性生长,P53阳性表达。年Fletcher等提出“去分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它具有高度侵袭性的预后进展,转移发生早。“去分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病理特点:低级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成分突然移行为或混合高级别间变成分,这些高级别肉瘤成分可为非特异性或向某方向分化,或既往表现为良性组织学形态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随后出现高级别肉瘤复发或转移;去分化的高级别恶性成分表现为细胞密度和核分裂象显著增加,形态同非特异性梭形或多形性组织细胞样高级别肉瘤、小圆细胞肉瘤、异质性横纹肌肉瘤或软骨-骨肉瘤;进展为“去分化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后,肿瘤部分免疫表型出现改变:CD34表达减少或消失、P53和P16过表达。本组1例肿瘤细胞密集,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4/10HPF)并伴有坏死,因此诊断为恶性。

预后评估:迄今研究多认为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形态学并不能完全提示预后,少数虽然具有实体富于细胞纤维肉瘤样模式,但其生物学行为仍然相对良性,一些组织学良性的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在术后10年也可发生复发和转移,因而需综合评估肿瘤的预后,肿瘤广泛浸润或有微卫星灶者,已发生播散和转移,均提示预后不良,因此有必要长期随访。

治疗方法:以手术切除为主要手段,必要时辅以放疗,本例随访数月后患者多处转移、死亡。

鉴别诊断:

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二者临床均与神经关系密切,且神经鞘瘤有特征性的栅栏状排列,S-阳性率较高,可资鉴别;

纤维组织细胞瘤:无明显包膜,除了梭形的纤维母细胞外,尚有组织细胞和炎细胞,Bcl-2为阴性;

血管外皮瘤:CD34仅为血管内皮细胞阳性,而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中梭形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均阳性;

滑膜肉瘤:主要发生于四肢大关节附近,因常伴有上皮分化,故EMA常阳性;

纤维肉瘤:高分化者常有“人”字型、“鱼骨样”排列;

胃肠道间质瘤好发部位为胃肠道,除了CD34阳性外,CD、DOG1阳性率更高,特异性更强。

更多精彩

癌的发生静悄悄(上)

甲状旁腺肿瘤(二)

甲状旁腺肿瘤(一)

癌症该如何用药?(下)









































营销策略酒店销售谈判策略
长春有个社会捐助接收站nbsp不穿的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by/12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