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提问为何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最高为6
2017-9-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最近看到不少关于吸氧流量与氧浓度关系的文章,笔者也重新复习了吸氧的相关知识,包括教科书上关于吸氧浓度计算公式等,对鼻导管吸氧氧流量与氧浓度的关系有个人见解,在这里和大家共同分享。
大家都知道,高流量或低流量吸氧只是流量高低变化,可以高流量低浓度吸氧,也可低流量高浓度吸氧。
我们平时工作中所用到的普通鼻导管、普通面罩、储氧面罩是常用的低流量氧疗设备,文丘里面罩和高流量呼吸湿化治疗仪属于高流量吸氧装置,高流量吸氧装置吸氧时经加温湿化,氧浓度直接可调,是一种理想的吸氧方式。
有人认为经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6L/min时吸氧浓度不再增加,所以把经鼻导管吸氧的最高流量设定为6L/min。在这里我们来探讨,低流量吸氧装置中,鼻导管吸氧氧浓度与氧流量之间的关系,以及经鼻导管吸氧时氧流量多少时比较适宜。
从教科书中看鼻导管吸氧氧浓度与氧流量之间的关系关于鼻导管吸氧时吸氧浓度的计算公式,参照人卫版《基础护理学》:
吸入氧浓度(FiO2)%=21+4x吸氧流量(L/min)
以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进行呼吸举例,即:正常人潮气量为mL,呼吸频率为20次/分,吸气时间为1秒,呼气时间为2秒,口鼻咽生理解剖死腔为50mL计算。
假如鼻导管吸氧流量为6L/min(mL/s),假定呼气在呼气时间的前1.5秒完成,则最后0.5秒几乎无气体呼出,来自鼻导管的纯氧(吸氧流量是6L/min,即mL/s)将在这0.5秒中将口鼻咽解剖死腔充满。
那么,在1秒的吸气时间内,吸气潮气量的mL中有口鼻咽部生理死腔纯氧50mL+鼻导管流量mL纯氧(鼻导管流量6L/min,即mL/s,一秒钟流量为mL)+70mL纯氧(潮气量mL-50mL-mL)x21%),计算所得吸入纯氧为mL,则吸入氧浓度为(mL/mL=44%)。
吸气潮气量
mL
口鼻咽解剖死腔:50mL纯氧
鼻导管:mL纯氧(一秒流量为mL/minx1秒)
额外吸入空气量:mL-50mL-mL=mL
(氧浓度21%,mLx21%=纯氧70mL)
在理想情况下,根据吸氧浓度公式计算吸氧浓度如下:
吸入氧浓度(FiO2)%=21+4x吸氧流量(L/min),当经鼻导管吸氧流量为6L/min的氧气时,吸入氧浓度(FiO2)约为45%。由此可见,根据公式计算氧浓度(45%)与我们之前根据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推理出的吸氧浓度(44%)几乎相等。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吸氧浓度的计算公式估算不同氧流量吸氧时的吸氧浓度。当氧流量从1L/min逐渐增加时,根据公式:吸入氧浓度(FiO2)%=21+4x吸氧流量(L/min)可知,氧流量每增加1L/min,FiO2大约增加4%,这就是公式的推算依据(y=ax+b,b为21,因为空气氧浓度是21%)。
教科书上,根据缺氧程度不同,关于双侧鼻导管吸氧的流量调节如下:
轻度缺氧时1~2L/min,中度缺氧时2~4L/min,重度缺氧时4~6L/min,小儿1~2L/min。
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鼻导管吸氧,重度缺氧时吸氧流量最高设定为6L/min。
临床疑问为什么吸氧流量最高设定为6L/min?笔者在丁香园论坛中看到战友
martin关于鼻导管吸氧最高流量为6L/min的理由为:鼻咽部解剖死腔大致估算有50mL,而当鼻导管吸氧流量为6L/min时,在呼吸末该死腔已被氧气完全预充了,此时再提高氧流量至7L/min或10L/min等不能增加鼻咽部解剖死腔的含氧量,不可能进一步提高吸入氧浓度。
本人认为鼻导管吸氧达6L/min以上时吸氧浓度还会增加。
首先我们看看按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推算吸氧浓度的计算方法:
/潮气量=吸氧浓度
可以看出吸氧浓度由鼻咽部生理死腔大小、鼻导管流量大小、吸入空气量及潮气量四个因素决定,当患者吸氧流量增加至7L/min时,虽然口鼻咽部生理死腔储氧量不再增加,但经鼻导管吸入氧量会增加(7L/min,相当于mL/s)吸气时间为1s,经鼻导管吸入纯氧为mL,吸入空气量为mL-50mL-mL=mL,吸入空气含氧量为mLx21%≈70mL,吸入氧浓度为(50mL+mL+70mL)/mL=47.4%,吸氧浓度比6L/min时的45%增加。以此类推见下表:
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按教科书):潮气量为mL,呼吸频率为20次/分,吸气时间为1秒,呼气时间为2秒计算;
吸氧流量
吸氧浓度
(按吸氧公式计算)
吸氧浓度
(按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推算)
6L/min
21+4x6=45%
(50++73.5)/=44.7%
7L/min
21+4x7=49%
(50++70)/=47.4%
8L/min
21+4x8=53%
(50++66.5)/=50%
由上表可见按正常人理想呼吸模式推算,随流量增加(由6L/min至8L/min),患者吸入氧浓度相应增加。
由此可见当鼻导管吸氧流量大于6L/min时,虽然口鼻咽腔50mL生理死腔已不再增加,但患者在吸气相的1秒钟内,由于氧流量增加,吸入的纯氧会相应增加,吸入氧浓度也会相应增加。
但随着吸氧流量增加,经吸氧公式计算出的吸氧浓度和实际吸氧浓度差距增大。故笔者认为因吸氧流量大于6L/min时吸氧浓度不再增加,所以把经鼻导管吸氧流量最高设定为6L/min的说法并不确切。
那为什么教科书把经鼻导管吸氧流量设定为最高6L/min呢?
笔者认为当经鼻导管吸氧时,流量大于6L/min时,虽然吸氧浓度会有所增加,但因加温湿化不充分,干冷的高流量通气会导致患者呼吸道黏膜干燥、不适等并发症增加,导致痰液粘稠度增加,气管粘膜纤毛运动功能降低,不利于痰液排出,或导致患者出现额窦疼痛、鼻腔粘膜干燥出血等并发症。所以权衡利弊,认为经鼻导管吸氧最高流量应不高于6L/min。
推荐阅读
简单5步轻松鉴别「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
为什么学不好机械通气?因为不懂看呼吸波形啊!
责任编辑
王妍
投稿及转载
wy.psd
dxy.cn题图
Shutterstock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