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想喜欢我喜欢的

2021-11-2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1

决定来北京工作,出发前一天才告诉家人,临行前,父亲说:“工作会是你人生很长一段时间的状态,不必急于一时。”

父母都以为北京疫情严重,我是往“灾区”赶。

而且这一次,不似去哈尔滨,这次离开,没有归期。

有一句话我深以为意:女孩子长大后是没有家的,在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要知道,往后你自己就是自己的家了。

我一点也不害怕漂泊,相反,我害怕自己走不出家门。

母亲气急:“你就是在浪费时间!”

“我喜欢北京,我不觉得是浪费时间,呆在家里才是浪费时间。”我说,“我不想继续吃闲饭。”

“你这怎么叫吃闲饭?”父亲来回在客厅踱步,时不时审视下我的表情。

母亲接过话茬:“你就玩几个月再走不行吗,北京现在疫情正严重,我们养你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还养不起你这几个月了?”

母亲把“养你还是养得起”这句话随时挂在嘴边,但我心里明白,什么是场面话,什么是潜台词,我心里清清楚楚。母亲嘴里那些“你不会是想啃老吧”“我害怕和你一起逛街”“以后你怎么报答我们”之类的话层出不穷,压在下面的潜台词就是——养你养累了,你什么时候自己养自己?

就像鲁迅说的: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是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假如我一直赖在家里,他们该说我闲话了。只有我主动走出来,他们才肯表示“养我绰绰有余”。

我心下装了一面明镜,所有从它面前经过的事物都被照了个透彻,但是它从来不说。

母亲在客厅泣不成声:“别人家的孩子就那么听话,我家……”

我在房间收拾行李,默不作声。

她是个可怜的女人,丈夫不疼,孩子不亲。她的遭遇就连我也心生悲悯,但那是她的人生,我虽是她的女儿,我不能替她分担。就像我的迷茫,我的彷徨,我的痛苦,我从来不让她分摊。

我已经二十出头了,早已过了叛逆期。我不是故意忤逆,只是恰好,我想走的路违背了他们的意愿。

我用父亲的话反击回去:“我就要走,也没得商量!我只能说我会好好照顾自己,其他的不可能了!”

休想让我退票!

摄于年3月17日

北京前门

2

我喜欢北京。

北京繁华?北京机会多?北京是首都?

世俗眼光中的原因都有,我还有我私人的原因:我想要用普通话交流。

虽然我接触过的许多人表示他们认为四川方言最有意思,可四川方言缺乏普通话的温柔韵味。大家以为四川话骂人很有意思,深入这种语境的人才明了,四川方言骂人很难听,且粗鄙。

说普通话,仿佛大家不会随意骂人,仿佛大家都是知书达理的文明人。我喜欢有效沟通,而不是靠骂骂咧咧来传达意思。

再者,北京属于北方。北方有暖气。北方雨水少。我讨厌下雨。我讨厌湿气重,讨厌怎么捂也捂不热的手脚。

全中国人提起北京,首先想到它的首都身份。它的气候倒轻而易举地被忽略。

我也是来了之后才知晓,北京的霾尤其严重。且,即便它远离沙漠地带,丝毫不影响它刮起沙尘暴。

那天早晨起床,我洗漱时,粒粒惊呼:“今天的天怎么是黄的?”

我打开窗户一看,天空像被搅浑了的池塘水。我戴着口罩出门,一嗅,鼻腔里钻进泥土味。

各大媒体大肆报道北京的沙尘暴。

我竟然很庆幸。

北京,终于不再是地图上一个遥不可及的地方。

如今我真真切切地生活在这里。有关它的新闻报道,有关它的名胜景点,终于与我切实地连接在一起。

我生活在北京。

我喜欢的摄影师和作家也生活在北京。他们在微博里提到的地方,在我眼前终于变成了具象。

某天下班坐公交回家,车流以蜗牛爬行的速度前行,我趁此机会仔仔细细地打量北京。

以往着急忙慌地乘坐地铁上下班,在北京的地下世界来回穿梭,我竟几乎从未在地面上平视这座城市。公交车缓缓地走,我目不转瞬地看。原来天安门离公司这么近,往前不过几站的距离。

天安门附近的街道上随处可见穿绿色制服的站岗员——抱歉我不知道他们怎么称呼,警察?战士?他们身体笔直地站立,他们的正前方偶尔会架起摄像机,拍摄他们辛苦执勤的身影,顺带着录进来往的行人。

路过天安门东,门前正是毛主席的挂像。《平凡的世界》中的金富说:“天安门不就在那马路边上,过路就能看到!”

可不正是这样?

我从天安门前路过,有人痴傻地摆出V字造型等待同行人替他拍照,我压抑住内心的些许兴奋与激动,我没有同行人。

年10月1日国家举行阅兵仪式,我窝在哈尔滨的宿舍里从屏幕里上一览北京的风采。如今天安门的赭红色墙面在我眼前绵延不尽,我伸手就能触摸到它,我离天安门这样近,我就在北京!

摄于年3月15日

北京沙尘暴

3

北京的种种典型现象足以让我们忽略它的气候。

北京上班族的“双城生活”,北京的“走婚族”,北京的“独居者”……北京的年轻人十分具有代表性,他们的生活状态谱写出一个个经典的社会现象,是当代中国社会里新生代的缩影。

上次我以为,是下雪才致使周一的地铁站聚集了格外多的人,经我几个周一的观察,再一详细打听,原来有一些人,居住在北京周边的城市,周五下班回家,周一再从家所在的城市赶来,工作日就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他们就是“双城上班族”。

我搜关键词的时候还有更离谱的,有人每天乘坐四五个小时的高铁上下班?

“走婚族”我是在大学课堂上听说的,老师当时给出一篇范例报道让我们分析,内容便是关于“走婚”。走婚是母系社会的摩梭人特有的婚姻模式,男方走到女家,滋生出下一代再离开。

北京的“走婚族”也称“周末夫妻”,具体内容可以上网搜索,此处我不再赘述。总之我印象深刻。我为之心动。

大城市有一点好,它给年轻人发展的机会。它相较于小城市,会比较少地为人情所累。在北京独居,从来不会被人口舌。远离了家乡,更没有七大姑八大姨的闲言碎语飘进耳朵。

屏蔽世俗的声音,可以轻松走自己的路。

北京尊重天马行空的想法,它允许新事物产生,并以极大的包容度接纳。

母亲问:“你有没有了解广东那边的行业状况和薪资待遇?”

我:“我近几年肯定是要呆在北京的,以后再有别的想法,再作别的打算。”

摄于年3月5日

北京地铁站内

高温上火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lcbx/219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