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痰之前,必须先散寒才行,一个方子除寒邪

2024/7/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认识中医之痰说起“痰”这个字眼,想必经常看中医的大家都不陌生,痰作为中医理论中重要的病理因素,既是一种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又能反过来成为很多疑难杂症的病因。因此明确“痰”的成因,并且正确的化痰,是治疗很多疑病、难病的关键之处。

广义之痰的范围极广,狭义之痰指的是我们在疾病中能够见到的有形之痰,比如呼吸道咳出的痰液、鼻腔分泌的鼻涕、肠道分泌出的黏液、伤口处质地黏稠的渗液等等,视之有形,是明确的分泌产物。

而中医理论中广义的痰则远不止于此,包括了全身机体内由于水液代谢障碍产生的病理产物,其中质地较清稀者称为“湿”,质地较黏稠者称为“痰”,无论是有形的产物还是存在于皮里膜外、关节经络中的无形之痰,都被涵盖其中。

我们想要祛痰,必须先散寒才行,为什么这么说呢?虽然痰也有寒热之分,但是热一般运用清热化痰就能很快见效。但是寒痰就有所不同,相较热寒痰也比较多见!

寒痰,一般是清稀的,颜色是白的,大多是因为感冒引起,还会有打喷嚏、发烧、头疼、咳嗽等症状。舌头看起来也是白白的,很湿滑;脉搏呈现很紧、很急的虚像;或者可能是因为脾胃不好,吃了不消化,寒气进了肚子,还会有手脚冰凉、没精神、不想吃饭等胃不好的症状,舌头上会有齿痕印。

那么,寒痰应如何有效治疗呢?

“温化寒痰”是治疗寒痰的关键治则。想要治疗就要先了解它的形成。

中医认为,“水谷入胃,运化于脾”,也就是说,如果脾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滞留或者外溢,在体内或者体表形成“湿”或者“痰”。

除了脾脏外,“肺主气、司呼吸”,也就是说,如果肺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阻滞或者凝聚,在呼吸道或者胸腔形成“湿”或者“痰”。

还有,“肾主水”,也就是说,如果肾脏功能失调,那么水液就会被积聚或者外泄,在下半身或者全身形成“湿”或者“痰”。

所以,“湿”和“痰”的形成主要跟三个器官有关:脾、肺、肾。当然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影响水液代谢,比如情志不畅、外感邪气、饮食不节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水液运化失常而产生“湿”和“痰”。

中医认为,“痰”是一种粘滞重浊的物质,它们会阻碍气血的流通,影响脏腑的功能,导致各种症状和疾病。比如说:

“痰”会阻塞呼吸道,引起咳嗽、气喘、胸闷等。

“痰”会阻塞心脏,引起心悸、胸痛、心梗等。

“痰”会阻塞脑部,引起头晕、头痛、中风等。

“痰”会阻塞经络,引起肢体麻木、抽搐、瘫痪等。

具体怎么解决?中医经典《金匮要略》,在其《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给出了详细的回答,原文这样记载如下:

订阅解锁TA的全部专属内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lcbx/236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