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来了,感冒和腹泻病人却少了,原因

2024/8/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疫情期间,我们为抗击病毒做了很多的卫生防护措施,居家隔离、少聚集、出门戴口罩、室内勤通风、勤洗手、讲究呼吸道礼仪等。在疫情面前我们不要所谓的“自由”,而是全国上下一心,共同抗疫,因此防控“新冠病毒”取得阶段性胜利。同时这些防护措施也是降低感冒和腹泻发病率的根本原因。当前,我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已从应急状态转为常态化,全市各部门正规范精准地采取“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措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稳步有序推进,企业陆续复工复产,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各类学校也进入了复学状态。这里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醒公众:“疫”路艰辛,要继续坚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正确预防疫病。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属于β属冠状病毒,基因特征与SARSr-CoV和MERSr-CoV有明显区别。“新冠”肺炎是世界新发传染病,是我国第40种法定报告的传染病。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显示,“新冠”肺炎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为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其他传播途径尚待明确;人群普遍易感。预防新冠肺炎感染,我们建议公众加强锻炼,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环境卫生、科学佩戴口罩、勤开窗通风、勤洗手、注意呼吸道礼仪、不到人群密集场所、不聚餐、使用公筷公勺等。下面我们就用数据来证明注意手卫生、不聚餐和注重呼吸道礼仪的重要性。一、手卫生这是一个8岁男孩儿在院子里玩了一会儿后,手上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的样子……这些各种颜色的花瓣,都是不同的细菌家族!同时,认真洗手和不认真洗手也是有差别的。这是洗手前、用水冲洗后和认真洗手后经过细菌培养,菌落数的对比。不洗手的话,培养基上可以看到大片的菌落,手经过流水冲洗后,菌落数少了一些,但还是有很多;用香皂认真洗手并擦干后,肉眼看不到细菌生长!日常生活中,手是我们最常使用的工具,容易携带细菌、病毒,并通过触摸口、眼、鼻等器官将细菌、病毒带入体内,引起感染,是传染病接触传播的重要媒介。实验证明:勤洗手、认真洗手可以有效预防传染病传播。二、不聚餐或使用公筷公勺日本电视台做了一个模拟新冠病毒传播的实验,他们用荧光剂代替病毒,涂抹于一名志愿者手上,在场的志愿者一起用餐,半小时过后,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手上的“病毒”不仅沾到了志愿者的嘴边,而且扩散到餐盘桌子杯子上;此外,同桌的其他食客也粘上了不同程度的“病毒”。实验证明:如果没有有效防护措施,病毒可以通过聚餐、交谈、接触等迅速传播,洗手、戴口罩以及分餐制可以大大降低病毒传播风险。不久前有疾控专家做了一个实验,测试使用公筷和不使用公筷用餐后的细菌对比,实验结果同样令人吃惊!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非公筷”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组!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菌落总数竟然相差很多倍!实验证明:不使用公筷一方面会把自身口鼻腔携带的细菌、病毒通过筷子传到菜上;另一方面也会导致不同菜品本身携带的细菌、病毒交叉污染。使用公筷可以大大降低传染病发生的风险。三、呼吸道礼仪有实验显示,当我们打喷嚏或咳嗽时,产生的飞沫像一团云迅速扩散,能够把细菌或病毒带到2米左右的距离,甚至更远。当我们生病时,打喷嚏咳嗽产生的飞沫能够传播细菌或病毒,进而传播疾病。即便是健康人打喷嚏和咳嗽产生的飞沫中也可能携带细菌或病毒!所以为避免细菌或病毒通过飞沫传播,我们应尽量与他人保持2米以上的距离,如果在人员密集的场所,可以通过佩戴口罩避免传播给他人或被他人感染。自从武汉报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以来,我市报告的肠道和呼吸道传染病疫情同比均下降明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公众个人防护意识增强,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切断了传染病传播的重要途径。所以在没有特效药和有效疫苗的情况下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传染病的最有效手段一定要坚持来源:大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辑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lcbx/23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