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预防感冒的20个小妙招
2018-3-13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点击上方▲“钦州女性”
天气无常,反复多变,在寒冷的冬天,室内外温差较大,很多人比较容易感冒。所以,对于感冒做好预防是关键,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几个预防感冒的小妙招。
01
勤洗手
感冒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不是空气传播,而是手物、手手传播。以下情况下应及时洗手:饭前及便前、便后;室外运动、玩耍后;接触血液、鼻涕、痰液和唾液后;写完作业后;与多人握手或接触后;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后;接触钱币后;接触过感冒患者的用品后。
正确洗手:①“面面俱到”,手心、手背、手腕、指尖、指间皮肤,不留死角,洗手时间不能少于15秒;②用流动水;③洗后别再污染手。 注意:别让肥皂成为病菌“二传手”。许多人习惯将肥皂放在肥皂盒内,而肥皂盒下面又不渗水,潮湿的肥皂成了病菌滋生的温床。02
随身带纸巾不要直接对着别人咳嗽和打喷嚏,也不要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直接用手掩住口鼻,以免将病菌喷到手上,再通过手把病菌传给别人。最好能在办公桌、餐桌、床旁放一盒纸巾,或者随身携带纸巾,以备随时使用。此外,还可随身携带消毒杀菌湿纸巾,以便随时擦手。
03
保持指甲清洁每天清理手指甲,不要留长指甲。
04
不用脏手揉眼睛不要用脏手揉眼睛、挖鼻子,以免将病毒带入体内。
05
定期换牙刷每3个月更换一次牙刷。感冒痊愈后,为防止再次感冒,应更换一次牙刷或把牙刷彻底消毒一次。
06
正确擤鼻许多人习惯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或其余4指捏住鼻子两侧,用力擤鼻涕,这样做很容易使鼻腔内的分泌物逆流到咽部或鼻窦内,引发鼻窦炎。正确的方法是,用右手食指按住右侧鼻孔,用力排除左侧鼻腔内的分泌物。然后再用左手食指按住左侧鼻孔,擤右侧鼻腔内的分泌物。
注意:①不要“吸鼻子”。有些人喜欢将鼻腔内分泌物逆向吸入口腔内。这其实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容易将鼻腔内的病菌吸入咽部。②经常清洁鼻腔。鼻塞、流涕症状明显时,定时用清水冲洗鼻腔,有助于清除鼻腔内的分泌物和病菌。
07
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可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病毒数量,增加氧气含量。
08
合理使用加湿器空气过于干燥(湿度40%)有利于感冒病毒的繁殖和传播,但湿度过大又容易导致真菌滋生。使用加湿器时,应经常查看湿度计,使室内湿度保持在50%左右。
09
每周为毛巾消毒用清水将毛巾洗净后,再用开水煮一煮,可有效杀灭病毒和细菌。
10
每天吃一点大蒜大蒜有杀菌作用,可以减少感冒。即使感冒了,吃一点大蒜,病也好得快。
11
多喝绿茶绿茶中的儿茶素有助于抑制病毒繁殖。
12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研究发现,老年妇女每周锻炼5次,每次45分钟,一年后,感冒次数明显减少。冬天气候寒冷,老年人应避免清晨外出锻炼,以免着凉感冒。
13
耐寒锻炼从夏天开始坚持用冷水洗脸或者坚持洗冷水浴,有助于减少感冒。据观察,坚持常年游泳,特别是冬泳的人,极少感冒。
14
注意保暖在寒冷天气外出时,戴上口罩,围上围巾,对保护上呼吸道有益。
15
少去“凑热闹”在感冒流行期,抵抗力弱的人应少去人员拥挤、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商场、电影院等。
16
不要滥用抗菌药感冒及流感都是由病毒引起的,而抗菌药是用来杀灭或抑制细菌繁殖的,因此,感冒时口服或注射抗菌药根本没有用处,相反还会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如药物不良反应、菌群失调、细菌耐药等。研究还发现,一感冒就用抗生素的人,更容易感冒。
17
生活规律生活要规律,保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的人血液中免疫球蛋白的活性比睡眠充分的人降低50%。
18
每天静坐一次
压力过大会降低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每天在安静、光线微暗的室内闭目定神、沉思冥想一次,有助于减轻压力。
19
减少被动吸烟被动吸烟会增加上呼吸道感染机会,尤其是儿童。吸烟时,请远离他人。
20
多晒太阳阳光中的紫外线具有消毒杀菌作用。
感冒后的饮食
感冒的时候千万别吃鸡蛋,有不少人都认为,发烧感冒的时候吃鸡蛋,不但清淡而且有助于消化,还很有营养,对病情的恢复有着一些帮助。但是这种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因为发烧感冒的病人吃鸡蛋会使机体内热量增加,因热量无法散发,如同“火上浇油”会烧得更厉害。
医师称,鸡蛋所含营养的确丰富,但不宜在发烧期间多吃,尤其是煎荷包蛋或炒鸡蛋。
禁忌食物:咸寒食物。有中医曾认为类似咸鱼、咸菜等腌制的食品内含有高度的盐,食用后容易导致一些疾病的病变部位戳膜血管收缩,从而导致加重鼻塞和咽喉肿痛的不适症状,容易产生痰,刺激局部引起咳嗽加剧。尤其是风寒型感冒患者应禁忌咸寒食物;甜腻食物,甜瓜食物如蛋糕、糯米糕等甜点心,以及炸鸡、炸鸭、烤鸭、腊肉、熏肉等烧烤煎炸食物能妨碍脾、胃正常运化,使痰湿相应滋生,咳嗽、咳痰的症状难以消除,发病期应禁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
部分作品来自互联网,无法核实真实出处
如涉及版权,请直接联系小编删除。
来源/大众医学公号
编辑:黄泽才
钦州市妇联宣传部投稿邮箱:
qzsflxcb
qinzhou.gov.cn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