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观智慧问题自带答案
2020-9-2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每天总会听到有人说开心,有人说烦躁;有人说快乐,有人说太累;有人说生活很美好,有人说生活太苦。我还曾经在教练中,被我的一位客户问到“你每天就真的总能那么开心吗?”
我们为什么会开心或又不开心?这答案本身就在问题中的这个“心”上了。
机缘巧合,这个七月我候补到一个去参加十日内观课程的机会,真正体验了一把心力的训练。
先来介绍一下内观
内观(Vipassana)意思是如其本然地观察事物,它是印度最古老的静坐方法之一。是一种净化心灵的方法,直接往内观察自身的实相,将内心深处的烦恼习气一层层地剥除,直到达成内在的安详与快乐。每一个人都能用内观来净化自己的内心,使情绪平稳而活得自在。
内观是以内心的完全净化为最高目标。你也许有一些这样的经验,每当你去到一些充满了禅意的地方,在这样空间里,你会感觉内心平静。然而,当你走出这样的空间不久,你的内心会很快又被红尘生活引起躁动。或者,你也曾经去参加过一些灵性的唱诵或观想等课程,当时会感受到自己内在的能量升起,内心充满了希望,可回到自己的生活中不久,你又总会被生活的种种困扰,内心不得平静。心暂时的得到平静,而得不到完全净化,自是还会不断痛苦。
“觉察感受”的重要性
我们在做教练的过程中,时常会问到客户一个问题“你此时的感受是什么?”当然不一定总能得到客户的直接回答,因为也许当下客户确实没有感觉到什么感受。然而,无论你能感觉到还是感觉不到感受,我们的感受在我们身体每个部位实实在在存在。也就是我们身体的每个部位无时无刻在生起各种不同的感受,小到一个手指尖甚至更小的部位,都会不停的有感受生起、灭去,无常、变化。这也是我通过十天的内观练习,自己亲身的体验所在。从第一天什么感觉都找不到,到后来慢慢能够感受到身体的一些粗重感觉,再到感受到一些细微感觉的波动。先来看看内观中我的一点点味觉变化的体验。
味觉变化
内观中的食与觉
内观期间全部素食。早上4点起床完成早课后,六点开始早餐,中午十一点开始午餐,然后过午不食。对于新生,在下午五点有一个水果和一些柠檬水供应。前面九天手机、电脑、所带去的书籍等涉及任何与外界沟通的物质都交由事务处保管,再加上静默的规定,所以上百号人在餐厅就餐的时候是非常的安静。吃饭没有了手机和跟别人说话的干扰,面前就只有饭菜,外在和内在视听注意力全在吃饭这件事上。每一口吃进去的是什么,慢慢到吃到胃里的温度和重量感都变得非常敏感。一口白菜是那么的好吃,一碗素食比吃其他什么都好吃。平时习惯吃辣,每次别人说这菜有点辣,我都说没觉得辣啊。第六天吃到几块凉拌海带里面的红辣椒,胃里很明显的灼热感,鼻子呼出的气是灼热的,头皮不断冒热气,开始流汗;第十天,口味变得非常清淡,早餐多吃了几口重盐的炒菜,很快能感受到喉咙的干涩。专注吃饭,内心对味觉开始变得敏感。
我们的身心和感受实际是无法分割的,我们通过观察感觉来了解个人身心的实相。我们依赖产生在身体上的感受来感觉身体的存在。同样,我们通过任何心上产生的念头、情绪、记忆、希望、恐惧等心理内涵,观察我们的心。
借着如实地观察感受的生起和灭去,
借着如实地观察感受的滋味,
借着如实地观察感受所含藏的危机,
借着如实地观察从感受中脱离,
觉者获得自在和解脱
《婆罗门加罗经》
了之身心的痛苦
专注
自然呼吸
通常,我们的身心处在一种痴/无明的状态的时候,我们对感觉自是麻木的。如何训练我们的身心达到敏感、清明?内观的前三天,我们就在一个事情上,觉察呼吸的存在,即感受自然呼吸时鼻子处的出息和入息。开始听老师一说,内心立马觉得好笑,三天的出息和入息观察?当然,后来才明白,内心的这种好笑的反应就是一种旧有的习性反应。事实证明,简单的事,花了三天还是没做好,这个内观的基础三天远远不够。人的习气很重,很多习气深藏在潜意识里,在重复做这个简单事情的时候,往往半分钟不到就起了习性反应,比如跑到念头中去了,或感觉不到入息和出息就放弃了。而恰恰,这个练习目标不仅是感觉呼吸的存在,更是训练身心的专注,只有做到了这个基础,才能在第四天开始进入内观的练习。在这里,我不具体分享内观的方法,下面分享内观中的另一个体验和感受。
内观
无常、变化、苦、平等心/平衡心
当我在内观进入到第六天时,内心莫名有种不耐烦产生,而且顽固不化,让我又杂念不断,无法内观下去。于是我去找助理老师帮助。老师一听就明白,原来是我通过前面两日的内观,感觉到我的身体的某个部位的紧绷和粘连的粗重感觉,我停留在那个部位,深入那个部位去感觉,尝试慢慢将那些粘连打开。这个方法也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我能感觉到身体的那个部位一点点打开,变轻,再到通透、清凉,而且范围慢慢扩大到大部分身体,直到感觉整个身体打开、变轻快,进一步感到那种无比的通透、清凉的感觉,身体的粘连得到些解决。然而,当我第六天坐下来,发现我的身体又回到原来状态,而且不能很快进入那种打开粘连的愉悦感受时,我开始不耐烦,我开始杂念不断。老师说我这是对粘连的感受起了憎恨之心,对解决粘连产生的愉悦感受起了贪爱之心,内在产生了评判心,就失去了平等心,平衡心。头两天内心暂时得到了愉悦,平静了下来,等到愉悦感不再的时候,暂时平静的内心自是又开始躁动不安,这未触及内心的净化。接下来的内观,我按老师所指引,当觉知到自己的习性反应,内心开始产生憎恨和贪爱,知道立马拉回来。流动起来,去到下个身体部位的觉知,一觉知到感受,无论任何感觉流动起来,也不再急于去解决任何部位的问题,只做客观的观察。这样训练自己的内心对任何感觉保持平等心,平衡心。体验到一切无常,所有的感觉都会自己生起,然后自己灭去,后来身体的潮湿粘连感褪去,变得温热,轻松,无限打开。十天下来,身体的紧绷、粘连感自是减轻不少。
这让我想起助理老师说的,练习内观以后,许多由于心理原因所引起的身体疾病也都能彻底地治好,这只是内观净化过程当中自然产生的副产品。但也因此在练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员在体验过程中初步尝试到身体的问题被解决的愉悦感,就会容易掉入贪爱之中。下次身体出现什么症状,内心会期待那种问题被解决的愉悦感。对问题产生憎恨而不耐烦,急着去解决。对问题消失后的愉悦感产生贪爱,这是不断在喂养我们内心的习性。持有对万相的平等心,平衡心,慈悲心,以无常、变化了之,才是内观的本质所在。这样我们的心才能真正从痛苦中解脱,得到自由。所以,内观更强调的是心力的训练。
张开心的“翅膀”
觉察、平等/平衡是心的一对翅膀。任何关系或事情的发生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动,我们需要通过身体去感受。在我的体验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葛印卡老师的开示。“当我们感受到痛苦,怎样保持心的平衡?”他说每当日常生活中发生了我们不喜欢的事情,身体内就会产生不愉悦的感受。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这些身体的感受,而不生起习性反应,只作客观的观察。刚开始的时候,这会十分困难,但当我们以一颗平衡、冷静的心观察这些粗重不愉悦的感受--所谓的痛苦--慢慢第它会变得容易观察。愉悦的感受或不愉悦的感受都没分别,所有感受生起随即灭去,为何要为这短暂的事情而生起习性反应?当你们对感受不生起习性反应的时候,便能体验到平等心。对愉悦的感受不生起贪爱,对不愉悦的感受不生气嗔恨,那么你就是不生起习性反应。学习用一颗平衡、平稳的心对事情采取积极正面的行动。透过内观练习,你能够将生活的模式从过去的习性反应,转变成正面积极的行动。
今天正好刚完成一个教练。我的客户在公司表现非常优秀,方方面面一直得到认可和肯定。但最近他的一些报告成果,被发现不少错误,让他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我问他,现在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我该扬长避短,我不该做我不擅长的事。这里早就有了瓶颈,我该换个地方。然后再问我一句“可我这是在逃避吗?”看到这里,也许大家能感受到一颗不稳定的内心。真正的问题是什么?我自是引导我的客户把这个事情放到他的内在来探索。当他觉察到自己在错误的事实面前的那种抗拒,面对真实却不完美自己的恐惧,他沉默了。他的内心逐渐平稳下来,他也得到了他自己最好的答案。
问题往往自带答案,内心却常常处在贪、嗔、痴/无明下,只会不断制造问题和痛苦,看不见潜在的答案。
觉察、保持平等心/平衡心这对内心翅膀随时为你启航。
阅读到这里,请你暂时停下来1分钟的时间。轻轻的闭上你的双眼,将你的专注力带到你的呼吸上,来感受一下你的鼻腔和鼻腔周围在入息和出息时的感觉。如果1分钟中,你的注意力跑开,你可以稍微加重一下你的呼吸,三个呼吸后回到自然呼吸继续观察你的感觉。
1分钟后,你感受到了什么变化?
内观智慧
内观法起源于印度,二千五百多年前由释迦摩尼佛教导他的弟子们,成为佛教的一种修习禅定的主要方法。在阿育王时代,流传到缅甸、泰国、越南、锡兰等地。佛灭五百年后,内观法在印度失传。庆幸的是,在缅甸,内观法代代相传,维持了原有的纯净性,近年由印度的葛印卡老师推广到全世界。由于内观是以科学方法来观察身心的实相及变化,对贪嗔习性的去除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因此在当今充满紧张的社会中,内观的修行方法对压力的疏解与情绪的平抚有莫大的助益。
佛陀的醒来,得到了智慧,为众僧带来了内观法。而如果我们要彻底的得到智慧,看这篇分享是闻慧,也许也会得到些思慧,但还有修慧得我们亲身体验获得。
国际内观中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