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的表现及预防
2021-2-25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病邪从口鼻侵入,初起即有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等。燥有两种不同的性质:一偏于寒,一偏于热。
凉燥,即秋燥之偏于寒者。有津气干燥的现象,如唇燥溢干、干咳连声、胸闷气逆、两胁窜痛,皮肤干痛,舌苔薄白而干等症,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损而出现的寒燥症状,津亏较轻。
温燥,即秋燥之偏于热者。咳痰多稀而粘、气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闷胁痛、心烦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边尖俱红等症,是肺受温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现的燥热症状,津亏较重。
前者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之时;后者则见于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的时候。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并伤及人体肺部,也就是中医所说的“燥邪”。
秋燥常见的表现
一年四季中秋季对应人体五脏中的肺脏。“肺为娇脏,上通喉咙,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当秋季燥邪入侵人体,首伤于肺。
口鼻干燥,声音沙哑
口喉部位是最容易判断身体是否干燥的地方,故首见口鼻干燥,声音沙哑,甚至还会出现咳嗽,喉咙疼痛等症状;中医认为,鼻子敏感多为肺虚所致,肺气不足,不能充盈卫气,故易敏感。由于鼻黏膜附着丰富毛细血管,鼻黏膜在秋天特别容易干燥,越是干燥越是有瘙痒症状,更易导致鼻痒流涕,甚至鼻腔出血。
便秘
肺主宣发肃降又与大肠相表里,燥邪伤津伤肺,肺失肃降,津液不足,肠道干涩。所以不少人都会出现大便干结的情况。
皮肤干燥,头发干燥
燥邪伤津伤肺,津液不足且不能由肺宣发上输皮肤毛发,故可见皮肤,毛发干燥。
食疗预防秋燥
1.淡盐水。秋天的主要气候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人体同样缺少水分。但是,光喝白开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带来的负面效应。中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换言之,喝白开水,水易流失,若在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
2.蜂蜜。蜂蜜是大自然赠给人类的礼物,它所含的营养成分特别丰富,主要是葡萄糖和果糖,两者的含量达70%,此外,还含有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等。现代医学证明,蜂蜜对神经衰弱、高血压、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均有疗效。在秋天经常服用蜂蜜还可以起到润肺、养肺的作用。
3.少辛辣。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及酒等,特别是生姜。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又在烹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在古代医书中也出现这样的“警示”:“一年之内,秋不食姜;一日之内,夜不食姜。”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视。
4.多水果。可多吃水果、百合和一些滋阴养肺、润燥生津的粥汤。水果中效果最好的是梨,秋梨是很好的秋季水果,对于止咳、去燥有很好的疗效。其次像甘蔗、香蕉、苹果等,也是不错的选择。
5.栗子,有“干果之王”的誉称。秋季蒸制栗子糕果食用,有补肾强筋,健脾养胃的功效。栗子煮粥吃,能补中气,单独蒸、炒,剥壳而食,不仅口味好,而且营养价值高。
文/韩天帅
审校/赵曦彤
编辑/付海超
(图片来源于网络)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