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2016-10-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作者:马宏志
猪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病原体是副猪嗜血杆菌。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
1流行病学
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春冬天气多变及阴雨连绵、寒冷季节发生最多。猪副嗜血杆菌作为继发性病原菌,常在蓝耳病、伪狂犬病及猪流感等感染后继发感染,甚至于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巴氏杆菌和链球菌等混合感染,使病情复杂化,死亡率增加且损失更大。各种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流行。如空气污染严重、突然换料、长途运输等均可导致本病发生。
1.1易感性
本病主要影响2周龄~4月龄的猪只,产房后期和保育阶段易发,发病率一般在10%~40%,严重时,仔猪死亡率达到50%,有时可感染怀孕母猪和公猪。
1.2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病猪及带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菌存在于猪只上呼吸道和肺部。通过猪群间的接触和空气飞沫以及污染物而发生传播。某些健康猪呼吸道存在着副嗜血杆菌,但不引起发病;当饲养管理不当、猪群密度过大、各种不良应激因素使猪抵抗力降低时,便可引起内源性感染,通过感染猪体细菌毒力增强,扩大传染,引起发病。
2临床症状
本病在SPF猪中,发病很快,表现发热、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反应迟钝、关节肿胀,尤其是跗关节和腕关节,触摸时疼痛尖叫,可视粘膜发绀,侧卧,随后死亡。急性感染可能留下后遗症,既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性。在通常情况下,哺乳母猪可发生慢性跛行,尤其是后肢起立困难,拉起来后行走左右摇晃,可导致母性极端弱化,往往容易压死仔猪。
当副猪嗜血杆菌与前述的病毒和细菌协同感染时,患猪表现出严重的呼吸症状,鼻腔流出粘液性带泡沫的分泌物,呼吸加深,由胸式呼吸转为腹式呼吸,患猪高度虚弱,后期可能还出现神经症状,急性者3~5d死亡,慢性者可托至10~15d,即使不死也成为僵猪。
3病理变化
剖检主要可见胸膜炎、腹膜炎、心包炎、关节炎、关节炎、脑膜炎和筋膜炎等。在这些损伤部位以内脏器官普遍性浆膜炎症为主,同时,全身淋巴结肿胀、水肿、轻度出血。
3.1浆膜浆液性炎症
主要发生于急性和突然死亡的病猪,病变以内脏器官肿大,表面湿润光亮,间质增宽,切面液体明显增多,体腔液体增多,色泽深切有混浊物
3.2浆膜纤维素性炎症
在胸腔内有大量的黄白色的有纤维蛋白渗出物积液,肺部出现水肿,肺与胸腔和心脏粘连,肺叶上有许多化脓灶。心包膜与胸腔粘连,心包膜不易剥离,常称“绒毛心”。严重者胸腔与腹腔以及腹腔内腹膜与各器官(肝、脾、及肠道)之间全部被纤维蛋白粘连。
3.3肾脏灶性坏死
肾脏以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灶,通常不出现纤维素性渗出物。
3.4关节炎
关节内液体增多,关节囊和关节面增厚,关节腔中有纤维素性渗出物。
4诊断
根据本病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等,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进行涂片镜检法。镜检以放线杆菌、沙门氏菌、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居多。需要注意3~10周龄猪的支原体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能出现与猪副嗜血杆菌感染相似的损伤。只有确认了其他病原之后,才能认清猪副嗜血杆菌在支气管肺炎中的作用,前述病原体可能在多因子疾病的病程中产生影响。
大多数副猪嗜血杆菌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替米考星、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
5治疗
副猪嗜血杆菌病多为继发感染,尤其是猪Ⅱ型圆环病毒和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之后,产生了免疫抑制,机体免疫力降低,容易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出现严重的呼吸症状。所以在猪场一旦有出现明显的本病的临床症状时,应及时做好猪瘟、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等疾病的免疫预防工作。
(1)选用药物治疗保健应采用该菌敏感的抗菌素,同时尽量不要选用本场常用的抗菌药物,防止出现耐药性的情况。在针对有临床症状的猪只进行针剂治疗的同时,也应对全猪群进行药物预防保健,全群保健尽量采用饮水加药的方式。
(2)在选用敏感药物治疗的同时,可配合转移因子、黄氏多糖、干扰素等增强疗效。
(3)做好圈舍清洁卫生、保温、通风工作,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发病猪只进行隔离,并且做好圈舍消毒工作。
6防控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以成为规模化猪场主要的细菌性威胁疾病,加上药物的滥用导致细菌的耐药性现象愈加严重。因此对各类猪群进行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疫苗接种,让猪群产生特异性抗体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产房阶段的仔猪,需要注意仔猪的发病日龄。如果在0~15d发病,就要查找母源抗体的问题,需要在母猪妊娠后期接种疫苗预防;如果在断奶前后发病,疫苗的接种时间需要调整到15~20日龄左右。保育舍和育肥舍猪群的疫苗接种程序同样需要遵循发病的时间来做适当的调整。另外,在做疫苗接种的同时,不同阶段的猪群注射疫苗的剂量一定要足够,避免出现接种疫苗剂量的不足导致免疫失败或效果不理想。
为了更好地控制本病的流行,除疫苗接种之外,还应当配合副猪嗜血杆菌敏感的药物添加到日粮中进行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也是条件性疾病,猪舍环境恶劣、卫生状况差、各种应激、饲养管理不到位等因素都有可能激发本病的发生。因此,控制各种应激因素也是控制本病的重要措施。本病多为寄发感染,且发病死亡率较高,故经常剖检病死猪,一旦发现本病,应及时做好综合措施,以免此病大面积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