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鼻腔插吸管13年,吃下40KG塑料,
2020-8-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在今天的话题开始之前,我想请大家看个CG动画短片:这是若干年后的海底世界,一条长着铁桶般的小鱼,在轮胎堆里觅食。
一只鲨鱼盯上了它,闪着“车灯”,对这条鱼紧追不舍。
最终,这条鱼被鲨鱼咬碎,破肚流肠。
一群背着啤酒盖的寄居蟹倾巢而出,爬向那条只剩半只身体的鱼......
海洋的另一角,游过来一只背着锅盖龟壳的海龟,它叼起一只寄居蟹就游走。
很快鲨鱼再次出现,乌龟躲进自己的锅盖龟壳,逃过一劫。
这只鲨鱼继续寻找其他猎,。只是没想到,一只巨型章鱼突然伸出触手,将它送入自己的口中,而海龟趁机游向了海面。
但一只长着像机械怪的秃鹰早已等候多时,它张开那铁皮般的翅膀,俯身向海龟冲来......
这部短片名叫《Hybirds》,是法国动画学院MOPA的5名学生的毕业作品。作品讲述了年后真实的海洋世界,所有海洋生物都将和垃圾结合在一起。
而造成海洋污染的垃圾罪魁祸首之一,就是塑料垃圾。
海底米是人类至今为止所能到达的最深处,在这里,人类并没有发现可以用肉眼看到的任何生物,但是却在这里发现了一种奇幻的东西——微塑料!
1
塑料垃圾对海洋生物
到底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这是一只严重畸形的乌龟,它从小就被塑料绳圈住,长大后,它的身体就被“一分为二”。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虽然人们已将塑料圈取下,但是海龟的身体再也不能恢复到之前的样子。
图片来源:腾讯视频
还有这只无比痛苦的海龟,它的鼻子里似乎有异物。研究人员将它抱到小船里,用钳子将它鼻子里的异物,一点一点拔出来。
拔到一半时,海龟的鼻子不断冒出鲜血。
在研究人员的努力下,海龟鼻腔内的异物终于被取出。原来是一条12厘米长的塑料吸管。无独有偶,还有这条被铁钩钩住嘴巴的鲨鱼。它的嘴被铁钩扎进肉里,几乎无法进食。
一只海狮已经奄奄一息,它的脖子被一条渔网紧紧勒住,几乎被勒断,皮肉绽开,伤口早已发炎。
可海狮还没等到人们帮它取下,就已痛苦地死去。
令它们死去的,不是天敌,不是饥饿,就是人类随手丢弃的垃圾。
2
那不被人类看见的深
海动物又会怎么样呢
这是巴厘岛的现状,原本洁净的海水,现在到处漂浮着塑料垃圾。
一只鲨鲸被绳索捆绑着不能动弹,当潜水员取下渔绳时,鲨鲸的表皮被勒出深痕,伤口也开始腐烂。
更可悲的是,不少海底生物把塑料当成了食物。
以下是一头抹香鲸,它正在捧着一片塑料碎片啃食着。这个塑料碎片一旦进入它的胃中,可能会割破它的肠胃,也可能也会造成肠胃堵塞,无法进食。
年3月16日,菲律宾海岸有一条鲸鱼搁浅身亡。人们把它解剖以后,发现惊人的一幕:它的胃里几乎全都是塑料袋,重达40公斤!
这40公斤的塑料袋囤积在鲸鱼的胃里,无法被消化和排泄,最终鲸鱼被活活饿死!
一条领航鲸妈妈正抱着她的孩子,迟迟不愿松开,这只领航鲸宝宝已去世多天......
它们不知道,鲸宝宝可能是死于母亲的毒奶汁。如果它们知道,毒奶汁的源头就是人类造成的海洋污染,不知道是否还会原谅人类?
3
这世界上还存在着没有垃圾的地方吗?
塑料成品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必须品,它轻便,耐用,但缺点同样是“耐用”,因为塑料的降解需要上百年时间。
每年,有超万吨的塑料废弃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大海。年,英国记录片《塑料海洋》摄制组潜入太平洋底下米处,发现深海之内,随处可见废弃的塑料皮,废旧轮胎,还有渔网、降落伞等等。这些还只是能沉于海底的垃圾,那些不能沉于海底的垃圾去哪儿了?
因海洋由5条环形海流驱动,简称“环流”,这些环流将每块大陆边上的塑料垃圾都“搜集”起来,最终会流向环流的中心。
于是,在北太平洋拍摄时,摄制组又发现了很多塑料片,这些塑料垃圾被风化后,变成了一粒粒的塑料微粒。混在浮游生物里。显微镜下查看,发现很多浮游生物正在吞食这些塑料微粒。
这些塑料微粒也随着海洋的流动,不断输送到其他海域。
在悉尼东北公里的豪勋爵岛,那里的海鸟和信天翁,正在大批死亡。一个生物学家捡到一只海鸟幼鸟,显得非常痛苦。她将温盐水缓缓灌入幼鸟体内。幼鸟很快将胃里的东西吐了出来,一坨坨的都是大小不一的塑料。
生物学家还解剖了死海鸟的胃。
一打开,同样都是塑料,满满地装满了它的胃,总共有块。
图片来源:bilinili纪录片《塑料海洋》
据生物学家测量,这些塑料重量占幼鸟体重的15%。这个数据换算成人类的胃容量,就相当于人类的胃里有6到8公斤的塑料。
幼鸟胃里的塑料,让幼鸟无法飞翔,也无法进食,最终痛苦而死。因垃圾污染而死的,还有信天翁。在它们的尸体里,也发现了大量的塑料制品。
这些海鸟和信天翁,无法区别海面上的微生物和塑料微粒。
图片来源:bilibili网站纪录片《塑料海洋》
它们只能叼起海面的塑料,喂给自己的雏鸟,雏鸟吞下这些垃圾后,只能走向死亡。而成年鸟类,也无法幸免于难。
4
“用塑料袋做内陷的寿司你吃吗?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则泰国的公益广告,叫“用塑料袋做内陷的寿司你吃吗?”片中,一位甜美的妹子在街头向路过的行人推荐品尝寿司。
路人们但吃到一半,马上就感觉不对,他们从嘴里扯出一条长长的塑料袋。他们纷纷质问这个女孩。“你不知道塑料袋不能吃的吗?”“你需要对我们的生命负责任!”
是啊,人都知道塑料袋不能吃,可那些动物呢?每年大约有万的海洋生物因塑料垃圾死亡。难道,它们的生命就不是生命了吗?
不能否认的是,塑料垃圾正在“侵蚀”着我们的食物链。如果海洋生物遭到毁灭性灭绝,人类是否还能独善其身?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这些颗粒还存在我们的粪便中。
年10月22日,在维也纳举行的欧洲胃肠病学会议上,研究人员宣布他们在全球一小部分受试者的每份粪便样本中都检测到了微塑料成分。
维也纳医科大学胃肠病学家PhilippSchwable说:“日常生活中,塑料无处不在,人们有很多途径接触到塑料。”他领导了这项研究,然而却并没有料到在他的研究中,每份粪便样本的塑料检测都呈阳性。
接着,医生与分析化学家的通力合作。他们使用一种名为“傅立叶变换红外微光谱”的方法检测粪便中的微塑料成分。
每位被试者大便样本中的塑料成分都呈现阳性。涉及的塑料有:聚乙烯(塑料袋的主要成分)、聚丙烯(塑料瓶盖的主要成分)、聚氯乙烯(即PVC,塑料管的主要成分)等。
事实上,在研究人员测试的十种塑料中,有九种都在人体中被检测到。研究人员发现约克的粪便中就含有20颗塑料微粒。
这项研究清楚地表明,微塑料已经渗入全世界海洋,并已然侵入许多生物体,其中就包括食物链顶端的我们。
深度分析
大连市青年公益
事业发展促进会理事长
——张勇
看了这些CG短片,除了触目惊心的震撼外,很难找到恰当的词汇来形容我的心情。比起庄子与惠子的辩难它并不玄幻;它无需复杂求证就能明辨是非;它需要人类的智慧但智慧不能包医百病。结论:“白色垃圾”的解决正在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
“白色垃圾”悲剧的屡屡上演,无疑会引发人们对人类智慧可能性的思考。这种康德式的追问,旨在强调人的智慧能否解决人类的困境,人类认识能力究竟如何评估。
自从人类发现了石油,学会了利用石油创生产品,塑料制成品就大量涌入市场,成为不可或缺的日用品,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几十年过去了,这些塑料制品在给人以便利的同时,人类做梦也不会想到,它的另一面“白色污染”,也会相伴而生,联袂而至,给人类的生活带来诸多麻烦,给众多生命带来深深的戕害,以至于人们将其与垃圾比肩,名之曰“白色污染”,并被永久钉在耻辱柱上大加挞伐。看来,潘德拉盒子一旦打开,人类除了希望之外,恐怕就是无尽的烦恼。
破解上述困境,从源头上治理“白色污染”,是我们最紧迫的任务。如文中所言,“塑料成品已成为全球人类的必须品。它轻便、耐用,但缺点同样是“耐用”。因为塑料的降解需要上百年,全球每年能产生超过0万吨的塑料废弃物。”塑料制品由于轻便、耐用,它才得以风行天下,受到人们的喜爱。但就是它的轻便、耐用,才使它的降解需要上百年,这就使曾经受惠的我们,显得有些尴尬,并在选择还是放弃之间,努力寻找着平衡点。
塑料制品的危害尽人皆知,“白色污染”的名称就能说明一切。除了想方设法寻找塑料的替代品,或尽量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率,此外尚无好的办法。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塑料袋生产国和使用国,国家工商总局曾于年发出“限塑令”。规定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包括超市、商场等所有零售商,限制其免费为顾客提供塑料购物袋。这是一种积极的态度,也是政府责任的回归。旨在减少塑料制品的使用率,减轻它给环境带来的压力。“限塑令”推行十年有余,效果怎样无需多加讨论,但它至少说明,铲除“白色污染”何其难哉。
上一期“青年公益”谈到了美国的内乱,笔者也曾阐释了生命的本质,表明了对文化遗产的态度。如今旧话重提,张载(横渠)“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为同胞,物为同类,爱人和爱一切物类,其教益仍在,价值不衰,也暨此表明笔者对受难动物的同情,对治理“白色污染”的坚定决心。
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