潇湘黄茶数两山
2016-4-11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潇湘黄茶数两山
潇湘是湖南的通称,故人们谈及黄茶时,经常使用“潇湘黄茶数两山”之句,所谓两山,1为岳阳的君山,1为宁乡的沩山。岳阳的君山银针和宁山的沩山毛尖,都属黄茶类,是湖南茶中的极品。
中国名茶无不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生产技艺、人文胜迹有关。潇湘两山黄茶也是如此。君山在洞庭湖中,与天下名楼——岳阳楼遥相对峙,古人曾以“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谈扫明湖开玉镜,图画画出是君山”,“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眺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等诗句,来描绘其娟秀风景和独特风采。君山由7十二个山峰组成,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传说昆仑山上的一块巨石被海风吹至洞庭湖上而羽化境,仙境有三宝:开山玉锁——方竹,守山龟将——金龟,定山神针——银针茶。君山能浮于洞庭湖上不复流去的缘由,就是由于有银针茶这根“定山神针”之故。白癜风遗传这虽属神话,但颇具情趣。
君山银针在历史上作为皇家贡品,据同治《巴陵县志》:“君山贡茶,自国(清)朝乾隆46年始,岁贡18斤”。旧《湖南省志》称:“巴陵君山产茶……岁以充贡。君山茶盛称于唐,始贡于五代”。从这段史实看,君山茶充贡的年代是很久远的。1952年建立君山茶场,全岛约四分之一的面积辟为茶园,1979年改成君山公园,修建独具江南风格的洞庭山庄,48块茶园已成历史,层层梯级茶园点缀着新近修复的亭、台、楼、庄与寺庙,游人至此,如入仙境。
宁乡境内的大沩山系雪峰山余脉。沩山毛尖产于沩山乡。该乡乃大沩山上的一个天然盆地,群山围绕,终年云烟飘渺,有“千山万山朝沩山,人到沩山不见山”之说。从前清举人周在武《大沩凌云》诗,就可见其自然环境极宜茶,诗曰:“大沩十万丈,上与浮云齐,山势长不改,云飞爱复西。云去山有风,云来山有雨,风雨无定期,云情竟如许”。因而可知沩山毛尖产地的生态环境。传说沩山毛尖在唐朝已有名气,清同治6年(公元1867年)的《宁乡县志》云:“沩山六度庵、罗仙峰等处,皆产茶,唯沩山茶为上品”。民国30年(公元1941年)的《宁乡县志》称:“沩山茶雨前采制,香嫩清醇……密印寺内数株味尤佳”。密印寺系南宋著名佛教寺院,坐落在沩山乡毗卢峰山腰处,始建于唐元和2年公元(806年)。殿堂高阁治疗白癜风权威医院,庄严雄伟,金碧辉煌,有塑贴金佛一万多尊,神态各异,故称万佛殿。寺内曾有一名老禅师,善于作茶,并能辨认沩山地土、坡向及好茶出处。寺的周围有白果食檀、美女照镜、神仙进贡、芦茶瀑布、来木井等十景供游人观赏。
若论生产技艺,更是有其特点,沩山毛尖制造工艺,融黄茶的渥黄和黑茶的熏烟于一体。原料要求鸦雀嘴留鱼叶采摘,经杀青、渥堆、轻揉、烘焙、熏烟5道工序。成品黄亮光润,叶边微卷,白毫满披,开汤香气浓厚,松烟香悦鼻,汤色橙黄明亮,滋味醇和爽口,茶渣极为柔软嫩脆,很合适潇湘百姓“呷茶”的口味。
君山银针原料要求芽头壮实、挺直,大小长短均匀,白毫完全鲜明。制造工艺分摊青、杀青、两烘、两包、三摊凉、足火、拣选等11道工序,用时三天3夜。成品“芽身黄似金,茸毫白如玉”,用玻璃杯冲泡,先观其形,可见水光芽影,三起三落,使人赏心悦目。品饮时,香气清真郁,滋味甘醇甜和,颇有齿颊留芳之感。
优越的生态环境,加上精深的技术工艺,潇湘茶自然为历代文人墨客所诵颂,名闻遐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