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第期学术活动及
2020-9-8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年9月26日14:30,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在医院行政楼7楼会议室举办了第期学术活动及多学科会诊。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医院肿瘤科、医院、医院、医院、新医院、医院、医院、郑大五附院、医院等多名专家参与了本次学术活动。
病例讨论开始前,张蕾教授作为主持人进行简要的致辞。随后吴晶晶教授以《前进中的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为题,从医疗、科研、对外交流三个方面对淋巴瘤诊疗中心做了详细的介绍。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近6年来我院新收淋巴瘤患者人数、淋巴瘤亚型排序、淋巴瘤的多学科会诊发展概况及淋巴瘤团队的八大诊疗特色。其中详细介绍了八大诊疗特色的治疗经验:胃淋巴瘤治疗、鼻腔NK/T细胞淋巴瘤(首创DDGP化疗方案)、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治疗、老年淋巴瘤治疗、外周T细胞淋巴瘤治疗、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造血干细胞移植、发热待查诊断与鉴别诊断;第二部分:介绍了科研方面团队承担课题、获奖及发表论文情况;第三部分:和大家分享了科室的对外交流:近几年每年举办国际淋巴瘤高峰论坛,出席国际大会并做口头报告,接待国内外专家团来访,同时派出学科骨干赴国外顶级肿瘤中心交流学习。
接下来李兆明博士介绍了河南省淋巴瘤诊疗中心的淋巴瘤基础研究,包括①建立了完备的淋巴瘤标本库;②开展高通量测序,对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等样本进行高通量测序以及突变基因分析;③蛋白质组学研究耐药机制;④代谢组学研究。
随后,李鑫教授以《老年DLBCL患者的方案优化选择》为题,讲解了以下方面的内容:①老年DLBCL的流行病学、预后因素及治疗现状:我国老年DLBCL发病率高,预后较差,年龄越高风险越高;R-CHOP显著提高老年患者CR率,完成R-CHOP方案6或8次化疗的生存最好,在完成化疗周期数的前提下,减量化疗并不降低疗效;老年复发/难治侵袭性淋巴瘤接受挽救性化疗及AHSCT的治疗结果与年轻人相同。②老年患者预后不佳的原因:具有较高的ABC亚型、较多的基因复杂性;存在的问题:合并症限制了治愈性治疗的选择、器官储备功能减弱(化疗耐受性差以及免疫衰老)、增加感染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合并用药/相互作用、老年人的歧视、临床研究的不足。③完全性老年评估及其意义:NCCN、ASCO、SIOG(ScottishintercollegiateGuidelinesNetwork)均推荐利用CGA对老年患者进行风险分层,根据CGA评估调整治疗方案;④老年DLBCL治疗后感染相关问题:RCHOP相比CHOP感染发生率并未提高,使用G-CSF可降低患者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FN)的发生率;⑤无法接受蒽环类患者的治疗:尽可能识别高危心脏风险,不超过最大限量,采用心脏毒性弱的治疗方式,常规监测心功能症状和体征,进行心血管风险干预;⑥超高龄患者的治疗:R-miniCHOP是80岁PS0-2分患者的治疗基石,超高龄DLBCL患者接受R-miniCHOP治疗可达长期生存,并可能被治愈;⑦老年DLBCL整体评估及个体化治疗策略:综合评估疾病因素(包括分期、临床危险评分、细胞起源/生物学和基因表达谱等)和宿主因素(包括PS/ADL/IADLs、CGA、合并症、虚弱评估和器官功能等),对60岁的DLBCL患者进行分层治疗。
继之参会人员分别就本次专题讲座进行了讨论,医院淋巴瘤诊治的发展情况及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
病例讨论一
1、病史简介(病例来自医院)
汪xx,男,17岁,主因“发热2周,发现右颈部淋巴结肿大10天”于-05入院。
现病史: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9.5℃,经抗感染及对症退热后效果欠佳。10医院行彩超示:双侧颈部、腋窝淋巴结样回声改变并部分肿大,胸部CT示:双肺轻度感染、左侧胸腔积液、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
既往史:5年前因低热于我院呼吸科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规律抗结核治疗1年,治愈后停药。
入院查体:前胸及双上肢皮肤可见米粒大小红色皮疹,平于皮面,按之不变色。皮肤黄染,双颈部、腋窝、腹股沟可触及肿大淋巴结,质硬,活动度可,无压痛,与周围组织无粘连。肝脾肋下可及。
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7.5×10^9/L,Hbg/L,PLT78×10^9/L(进行性下降),N31.2%↓,L49%↑。肝肾功能:ALTU/L,ASTU/L,β2微球蛋白7.35mg/L,TBIL62μmol/L,DBIL59.5μmol/L,LDHU/L。凝血功能、血脂:纤维蛋白原正常范围,甘油三酯2.59mmol/L↑。CRP35mg/L↑,PCT1.72ng/ml↑,血培养阴性,T-SPOT阴性。肿瘤标志物:铁蛋白ng/ml↑,CA15-3、NSE稍高。病毒全套、ENA全套、甲状腺功能:阴性。B超:肝脾肿大,腹腔积液,肝门部淋巴结肿大。淋巴结活检:(左颈淋巴结)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免疫组化:EMA(+),CD20(-),PAX-5(-),CD3(+),CD30(+),ALK(+),CD68(-),CD56(-),TIA-1(+),Ki-67(约70%+)。原位杂交:EBER(-)。骨髓检查示:淋巴细胞比例59.2%,形态大致正常,可见吞噬细胞,吞噬血小板、成熟红细胞;发现占有核细胞18.55%的异常表型T细胞(CD7+CD3-CD2-CD5-),不排除为原发肿瘤细胞来源;不完全除外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累及。PET-CT示:双侧颈部、腋窝、腹股沟以及纵膈、腹腔多发淋巴结肿大,SUV值高;脾脏弥漫性SUV值升高。考虑诊断:1.非霍奇金淋巴瘤-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LK阳性-IV期(侵犯颈部、腋窝、腹股沟、纵隔、肺门淋巴结、脾脏、骨髓)-IPI评分4分-高危;2.噬血细胞综合征。
于-05-24起,给予CHOPE方案+口服环孢素6周期,化疗2周期后疗效评价PR,4周期后CRu。6周期后复查骨髓涂片:未见吞噬细胞;骨髓流式、活检:未见异常细胞;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均正常;铁蛋白ng/ml↑;EBV-DNA:阴性。PET-CT示:原全身多发肿大淋巴结多处体积缩小,放射性分布浓聚程度减低;右颈部部分淋巴结放射性浓聚程度增加;双侧顶部、右侧肩背部及右臀部皮下多发软组织结节,为新发病灶(SUVmax8.2);疗效评价为PD。
于-10-17给予GDPT方案2周期,疗效评价CRu。此时动员患者及家属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并于-12-05给予大剂量CHOP方案后采集干细胞。因未匹配到全相合基因型,患者未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于-01-09再次给予GDPT方案化疗1周期,吉西他滨化疗后患者出现血小板持续不升,无法给予方案中第8天的吉西他滨,期间复查骨髓涂片:淋巴细胞占61.6%,其中约50%细胞胞体较大,圆形、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核不规则形,核染色质较疏松,胞浆量丰富,染深蓝色,胞浆内可见大量空泡;偶见吞噬细胞,吞噬血细胞、血小板及色素颗粒。骨髓活检:符合ALK阳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IHC:CD3(散在+),CD20(个别细胞+),CD30(+),ALK(+),MPO(散在+),CD61(+),CDa(+),Ki67(40%+)。骨髓流式:1.成熟淋巴细胞占有核细胞的55.7%,异常细胞占淋巴细胞的53.44%,表达CD38、HLA-DR、CD7、CD2、CD30,不表达CD3、CD4、CD8、CD57、CD56、CD16、CD5、CD15,其FSC值提示细胞体积偏大,为异常表型T/NK淋巴细胞;2.CD3-CD56+NK细胞占淋巴细胞的25.58%,另表达CD38、HLA-DR、CD7、CD2,部分表达CD30,不表达CD3、CD4、CD8、CD57、CD16、CD5、CD15,表型存在异常;结论:发现占有核细胞29.77%的异常表型T/NK淋巴细胞,NK细胞表型存在异常,结合患者病史,疑为原发肿瘤来源细胞浸润骨髓。血常规:血小板持续不升。复查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均正常,铁蛋白ng/ml↑,CT示:脾大,双侧颈部可见稍大淋巴结。患者无发热。HLH诊断暂不成立,考虑原发病进展。
于-01-18给予单药克唑替尼,1月半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均正常,铁蛋白ng/ml↑,CT示:未见肿大淋巴结及脾脏,骨髓涂片、流式、活检均正常,疗效评价CR。
3月后院外发热,体温最高39.5℃,偶伴畏寒、寒战。复查血常规:WBC0.7×10^9/L,Hbg/L,PLT16×10^9/L,N7.6%↓,L85.5%↑,外周血分类:单核1/10,淋巴8/10,中性分叶1/10,肝肾功能、凝血功能、血脂均正常,铁蛋白ng/ml↑,CRPmg/↑,PCT5.6ng/ml↑,G/GM试验:阴性,血培养:温和气单胞菌。患者持续高热,最高40.5℃,未能进行骨髓及影像学相关检查。给予升白、升板、补液、抗感染等对症治疗。入院第3天出现感染性休克,家属自动放弃,患者于-04-21死亡。
2、会诊目的:①患者死亡的间接原因:疾病进展?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抑制?②移植的介入:采集干细胞的时机是否正确?克唑替尼桥接自体还是半倍体移植?
3、会诊意见
岳保红教授(医院):从患者骨髓涂片来看,异常细胞多见,体积明显大于红细胞,胞质内呈泡沫状,这种细胞形态与临床诊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相符合,考虑是淋巴瘤侵犯骨髓。间变大淋巴瘤细胞通过释放细胞因子活化巨噬细胞,从而易引起噬血细胞综合征。骨髓流式在淋巴瘤的诊断中非常实用,可以协助淋巴瘤分型和分期,虽然不像组织学可以作为金标准,但优势在于省时,24小时内可以得到报告结果,给临床诊断提供提示和预判。流式细胞检测可以在同一细胞上进行多重标记,可以进行严谨的逻辑性分析。该患者的骨髓流式检测显示了一群体积大的异常表型T淋巴细胞,也符合临床诊断。另外流式检测还发现了表型异常的NK细胞,考虑是反应性改变而不是肿瘤细胞。
赵武干教授(医院):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有一个关键的分子标志物ALK,ALK在正常情况下仅在脑组织中有少量表达,其他任何部位出现ALK表达均需考虑肿瘤病变。该患者还有EMA(+)、CD30(+),Ki67水平高,诊断为“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没有疑问。该患者骨髓活检显示造血成分明显减低,考虑与化疗造成的骨髓抑制有关。
严红教授(医院):该患者为复发间变大细胞淋巴瘤,二次复发后用克唑替尼靶向治疗,缓解期1.5个月,然后出现粒缺、严重感染。患者后来没有进行骨髓检查,关于造成血象低的原因,个人认为主要还是肿瘤复发进展,另外还要考虑是否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有过几次移植的合适时机,尤其是克唑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时候,如果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能会取得好的疗效。
王菊美教授(医院):该患者最后出现的严重感染,在抗感染治疗的同时仍持续高热甚至休克,还是考虑和肿瘤本身特性有关,由肿瘤疾病进展所致。该患者存在骨髓浸润,即使积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身体状况可能也无法耐受,治疗效果难以预测。该患者的死亡还是由于高度恶性的肿瘤疾病本身导致的。
徐强教授(医院西区):该患者的诊断明确,治疗方案也很完善,治疗过程中有几次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机会,甚至造血干细胞已经采集,如果在克唑替尼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的时候回输造血干细胞,可能会延长疾病缓解,但因患者及其家属的不理解无法实行。
李玲教授(医院):该患者较年轻,化疗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对于这一类高危患者,应该更重视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PD-1对外周T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也并不理想。据报道,HDAC抑制剂西达本胺、去甲基化药物阿扎胞苷以及PD-1三药联合,在外周T细胞瘤的细胞系中取得非常好的效果,目前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克唑替尼短期疗效虽然较好,但是很快会出现复发。目前来说,如果有合适的供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还是最可靠的治疗方法。
王新华教授(医院):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效果较ALK阴性好,所以一般二线治疗才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而该患者的二线治疗也在向着移植努力,但由于配型以及家属的原因没有进行。患者应用克唑替尼1.5月后达到CR,治疗效果很好,据文献报道持续服用克唑替尼2年能够长期维持完全缓解,该患者如果持续应用克唑替尼而没有停药,可能会较长时间维持缓解状态。
付晓瑞教授(医院):克唑替尼在ALK阳性间变大淋巴瘤中的治疗效果非常好,ORR达70%以上,平均28天左右可达到临床缓解,但是一旦停药常20天内复发。为了提高缓解率并减少短期内复发,针对复发难治的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我们中心设计了克唑替尼联合VP-16序贯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方案,克唑替尼联合VP-16一旦达到CR,立即进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一方面为患者节约费用,另一方面为患者争取长期缓解的机会。
吴晶晶教授(医院):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治疗进入二线以后,根据指南推荐下一步治疗要看是否进行移植。如果二线复发以后选择移植治疗,可以给予联合化疗或单药诱导;如果不再选择移植,则可以给予单药治疗。
张蕾教授(医院):总体上该患者诊断明确,治疗规范,治疗过程中有几次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时机,由于配型以及患者家属等多种原因没有把握住机会。克唑替尼一般不会造成粒细胞的严重缺乏,患者出现的严重感染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肿瘤疾病的进展。
病例讨论二
1、病史简介(病例来自医院)
患者,女性,60岁,农民。以“诊断淋巴瘤2年,咽部不适20天”为主诉于-5-2入我院。
现病史:年5月发现左大腿根部肿物,约核桃大小,质硬,无疼痛,医院腹股沟淋巴结活检病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免疫组化CD20+(具体免疫组化不详)。R-CHOP方案化疗6周期:“美罗华mgd1+长春新碱2mgd2+环磷酰胺mgd2+多柔比星60mgd2+强的松片60mg口服d1-4”,病情好转。20天前出现咽部不适,乏力,无发热,体重无下降。既往体健。
入院查体:查体:颈部、锁骨上下可触及多个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2cm,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可。余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右侧扁桃体II度肿大。入院辅助检查:血常规:WBC5.4×10^9/L,Hgg/L,PLT×10^9/L,血沉25mm/h,乳酸脱氢酶:正常,骨穿:偶见幼淋,约占1.5%。彩超示:双侧颈部、锁骨上下、颏下多发肿大淋巴结,双肾实质回声稍增强。患者因经济原因拒绝使用美罗华治疗,拒绝再次淋巴结活检,遂于-05给予E-CHOP化疗1周期:依托泊苷mgd1-3,吡柔比星30mgd1-2,环磷酰胺mgd1,长春新碱2mgd1,地塞米松30mgd1-5。考虑肿大淋巴结主要集中在颈部且咽部肿块大,给予局部放疗:cGy/25f。随后继续给予E-CHOP化疗3周期,患者出现4度骨髓抑制,给予减量后继续E-CHOP化疗2周期:依托泊苷80mgd1-3,吡柔比星30mgd1-2,环磷酰胺mgd1,长春新碱2mgd1,地塞米松30mgd1-5。患者肿大淋巴结缩小。
.02.04因左侧腋窝、右侧腹股沟淋巴结增大再次入院,伴乏力,无发热,体重无明显下降。复查彩超:右锁骨上、颈部、双腋下、腹股沟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约2*1cm。纵膈、腹腔未见淋巴结肿大。考虑E-CHOP化疗6周期后骨髓抑制严重,身体不能耐受,换GEMOX方案化疗4周期:吉西他滨mg/m2,d1、8+奥沙利铂mg/m2,d1+地塞米松20mg/d,d1~4每3周重复。化疗后淋巴结缩小,骨髓抑制3度。-07至-05定期复查,病情较平稳。
2、会诊目的:随化疗次数增多,骨髓抑制重,身体难以承受,请专家讨论复发后继续治疗方案。
3、会诊意见:
石永刚教授(医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I、II期达到完全缓解(CR),可以选择化疗±放疗,如果没有达到CR或者合并大肿块则必须放疗;III、IV期患者化疗后三周需要接受放疗。该患者分期为III期,放疗剂量一般为30~40Gy,如果没有达到CR则残留部位可适当追加放疗剂量。该患者后来出现了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复发,其中腋窝和腹股沟没有接受过照射,仍可进行局部放疗照射治疗。淋巴瘤的照射剂量较低,一般不会引起水肿等副作用。照射部位半年以内出现复发,则可能对再次放疗照射不敏感,而该患者为一年以上,可以尝试再次给予照射治疗。需要注意的是放疗只能解决局部问题,还是要以化疗为基础。
王菊美教授(医院):给予该患者E-CHOP方案后有所缓解,当时症状主要表现在咽部,如吞咽、发音困难,且一侧咽部肿胀比较明显,这种情况下给予了局部放疗。放疗后效果较好,最初复发主要在照射范围以外的部位,后来才逐渐出现了照射部位的复发。患者复发最明显的部位是腹股沟淋巴结,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下肢水肿,照射腹股沟淋巴结的意义可能更大。
王新华教授(医院):该患者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进一步活检、免疫组化等检查,明确其具体类型,是否有生发中心来源、双打击/表达、CD5阳性等不良预后因素,可以更好的指导化疗方案的选择。患者出现多个部位复发,而放疗只是局部姑息治疗,最终还是需要依靠化疗。如果能够达到CR,对于这类复发的患者,可以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
张蕾教授(医院):弥漫大B的患者的诊断需要进一步分型,明确其为GCB还是Non-GCB、是否为双表达/双打击。弥漫大B的患者有一半的几率可以达到CR,因此应重视首次的治疗,达到CR后是否用美罗华维持治疗尚无定论;而该患者配合度不好,尚未达到CR便停止治疗,容易造成病情反复,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每次复发都建议重新取活检,确定具体分型。治疗方面结合患者的经济条件,可以选择之前没有使用过的药物。该患者之前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12次,其用量可能已接近上限,下一步可以考虑DHAP、ICE等方案;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采用靶向治疗,达到CR以后还是建议造血干细胞移植,争取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