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病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防治
2020-12-22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次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Ra)引起的一种接触性传染性疾病,可导致多种禽类发生败血症,10日龄以内雏鸭最易感。该病主要通过污染的饲料、饮水、尘土、飞沫等,经呼吸道、消化道或皮肤的伤口(尤其是足蹼部皮肤)而感染。
01
临床症状
发病初期可见个别雏鸭精神沉郁,眼结膜水肿并流泪,鼻腔分泌物增多,随后出现死亡。若不能及时采取措施,死亡率会逐日上升。随着病情发展,大群中有部分雏鸭厌食、离群、不愿走动或行动迟缓,甚至伏卧不起,垂翅、衰弱、昏睡、咳嗽、打喷嚏。眼鼻有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眼眶周围的羽毛粘连,甚至脱落。鼻腔分泌物凝结后堵塞鼻孔,病鸭呼吸困难。个别病鸭缩颈或以喙抵地,濒死前有神经症状,如头颈震颤、摇头或点头,甚至角弓反张等。
02
鉴别诊断
该病剖检出现典型的“包心包肝”症状,与大肠杆菌病、沙门氏杆菌病的剖检症状特别相似,临床可进行鉴别诊断。无菌操作采取肝脏接种普通斜面琼脂培养基,37℃培养24小时,无菌生长则为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有菌生长则考虑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感染。
03
防治措施
鸭疫里默氏杆菌在鸭的育雏过程中属于条件性致病菌,和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环境生物安全有着密切联系。因此,应采取以下措施预防该病。
3.1要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并喂以优质全价的饲料,保证能满足其生长需要量,以增强雏鸭的体质。
3.2适当调整鸭群的饲养密度,注意控制鸭棚内的温度、湿度,做好雏鸭的保暖、防湿和通风工作,尽量减少受凉、淋雨、驱赶、日晒及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
3.3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制度,不同批次、不同日龄的鸭不能混养在一起。鸭群出栏后,对各种用具、场地、棚舍、水池等要全部进行消毒。
3.4做好场地卫生工作,坚持消毒和防疫制度。定期对饮水器、料槽清洁消毒,并做好其他疾病如鸭瘟、鸭病毒性肝炎、禽流感等疫苗的接种和防治,减少其他疾病的发生。
3.5采用药物治疗时,应该建立在药物敏感试验基础上,不能滥用和乱用药品,要使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