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百层医案二

2021-9-19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二、捻转补泻法治愈颜痹、脉痛、鼻塞等四例

例一颜痹案

吴某,男,36岁。

主诉及病史∶头痛伴面部麻木3天,嗣后发现左侧面肌弛缓,眼睑、口角下垂,不能作皱额、蹙眉、撮唇及鼓腮等动作,左侧闭目不紧,眼裂增宽,鼻唇沟消失。

取穴∶瞳子醪、阳白、下关、颊车、地仓,均取患侧。

操作∶均用捻转补法。开始每日针1次,3日后隔日针1次。针治3次后,面部麻木感减轻,4次后麻木全除,5次后诸症好转,口歪转正,10次后眼睑已能闭合,诸恙悉除,病已痊愈。

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侵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荣,肌肉纵缓不收所致。今遵《标幽赋》"大抵疼痛实泻,痒麻虚补"的治则,取阳明、少阳两经经穴,施以捻转补法,以通经脉气血而恢复经筋之失荣。

例二手术后肠粘连案

纪某,男,32岁。

主诉及病史∶年3月因医院剖腹检查,发现肠梗阻,行肠吻合术,2周后治愈出院。1个月后发现有下腹部胀伴疼痛,脐下时起硬块,间有肠鸣,大便不畅,食欲佳,但不敢多食,否则胀痛尤甚。翌年5月来杭诊治,经浙江医大某附院X线钡餐摄片检查,发现空肠上段粘连成团,无明显肠梗阻,诊断为手术后肠粘连。由该院转来我所针灸治疗。

取穴∶大肠俞(双)、肾俞(双)、肓俞(双)、大赫(双)。

操作∶均用捻转泻法。针治1次后,患者即感腹胀痛减轻,腹鸣减少,但食后仍胀。至第4次,腹胀痛已消失,胃纳增加,每餐可吃4两饭而不觉胀痛。针满4次,诸症基本消失。至第15次,诸症悉除而停止治疗。6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手术后肠粘连症,目前尚乏良好的治法。针刺治疗可能减缓粘连部肠管紧张度,从而减轻或消除腹痛腹胀等症。取肾俞以调节机体元气,用大肠俞、肓俞、大赫等疏通胃肠之气。元气旺,腑气通,则腹部痛胀可愈。

例三胁痛案

沈某,男,36岁

主诉及病史∶患者曾染有血吸虫病,肝脏肿大至脐旁,伴有乏力肢软,大便时夹粘液,但尚能从事田间劳动,胃纳良好。近因春耕繁忙,疲劳过度,夜间突发肝脏剧痛,难以忍受。患者家属要求前往急诊。

诊查∶诊脉弦紧,舌苔薄净,右胁部剧痛拒按,身形跳缩,不能转动。取穴∶阳陵泉、内关,均取右侧。

操作∶均用捻转泻法,两穴各留针15分钟,每隔5分钟运针1次,疼痛即趋缓解,至出针时已完全恢复正常。翌日即可照常从事田间劳动。

笔者当时尚系首次见到这种肝脏痛病人,因思及《通玄指要赋》"胁下肋痛者,刺阳陵而即止"和《标幽赋》"胸满腹痛针内关"等记载,遂针刺此两穴,以冀缓和剧痛。针后其痛果然顿失。由此深感熟记古人针灸歌赋,确对临证颇有裨益。

例四鼻塞案

恭某,男,30岁。

主诉及病史∶经常鼻塞已逾4年,尤为左侧鼻孔为甚,不时流出粘性分泌液,每日早晨或气候骤寒时喷嚏频作,鼻粘膜肿胀呈红褐色,嗅觉减退。

辨证∶病由肺气失宣、客邪上干、壅于鼻窍所致。取穴∶上迎香(双)、通天(双)、风池(双)。

操作∶均用捻转泻法。针刺3日后,晨起喷嚏大减,鼻粘膜肿胀及红褐色渐退,6次后粘性分泌液减少,左侧鼻腔亦觉通气,近虽遇气候骤变寒冷,亦无喷嚏。11次后,两侧鼻腔通气及嗅觉恢复正常,诸症悉除。

上迎香为治疗鼻塞之要穴(位于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之尽处),针刺时可立即引起喷嚏而鼻塞顿通,再合风池、通天诸穴,共奏疏风利窍之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lcbx/2164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