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救了我的命,却让你生了病

2021-9-24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北京的夏天,来得比南方晚,走得比南方早,持续的时间虽然不长,但温度却一点没在客气。明晃晃的阳光总是一副要吃人的凶相,最高温已经几度在40°C边缘疯狂试探。

从地铁走回家的那五分钟里,每一秒我都能感觉到身体的水分在离开,唯有冰箱里的冰棒冰淇淋冰西瓜冰可乐能救我。

但最重要的,是空调。

虽然在外工作已有两年,早已不在母上大人的射程范围之内,但她的「谆谆教导」却如影随形,瘫在沙发上静静享受空调吹来的凉风时,耳边竟还能听到她的唠叨。

「哎呀你空调又开这么低!会得空调病的知不知道!」

我在墙上挂,锅从天上来

过去总是装作听话地按按空调遥控器的我,今天必须为空调主持一回公道,得病就得病,和空调有什么关系?

首先,「空调病」这一概念,并未被任何医学指南收录,它只是一个社会学诊断的病名。在日常语境下,我们将因长时间处在空调环境中而出现鼻塞、流鼻涕、头昏乏力、关节酸痛等症状的情况,统称为「空调病」。

但会出现这些症状,和空调本身无关,多是使用者自己的使用习惯造成的。

1

设定温度过低

人类是恒温动物,我们的身体会尽它一切所能,使自己保持在舒适的37°C。当你从室外的夏季炎热进入到室内的空调凉爽中,感知到这一温度变化的皮肤会上报大脑,而大脑则会马上命令皮肤血管收缩,以保持身体温暖。

而这个过程中出现的鼻塞、流鼻涕,都只是短时间内的身体反应,在身体适应温度之后就会消失,不是空调的锅。

2

使用时,不注意室内湿度的平衡

一向缺乏主动喝水意识的我,轻易就被空调房逼成了饮水狂魔。空调的运行原理会造成室内空气湿度的降低,近而使皮肤和眼、鼻等处粘膜的含水量下降,你会因此感到很不舒服。而干燥的鼻腔黏膜也减少了病菌从呼吸道进入人体的阻力,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

但生病的前提是,环境中已有病毒存在且与你接触。而感冒病毒在干燥的环境下有着更强的生存能力,在湿度失衡的室内更容易入侵我们的上呼吸道。

3

未定期清洗空调,和沉积的室内空气污染

刚装修完的房子通常会被空置一段时间,通风,以消散装修材料中的甲醛。但甲醛的释放周期很长,会在3-15年的时间里持续存在于屋内,是空调房的空气污染之一。

空调滤网,是肉眼可见的脏。而在滤网之后,空调内部的风道、换热器上积累了更多的灰尘,滋生着更多细菌,它们随着冷风进入空气中,是另一大空气污染。

此外,PM2.5,肉眼可见的粉尘颗粒,吸烟后留下的烟草烟雾,家具、电器、腐败垃圾等释放出的有害气体,都能污染室内空气。人员密集的办公室更有二氧化碳浓度偏高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显示,全球近一半的人每天都处于室内空气污染之中,而紧闭的门窗,不流动的空气,使得这些室内空气污染无法得到排解,最终作用在我们身上。

空调本身无法让你生病,但错误地使用空调确实会增加你患病的可能。气温过低、空气干燥、室内空气污染和空气不流通,可能引发「空调病」的这四大问题其实对应着空气的「四度」,即温度、湿度、洁净度和新鲜度,正确地使用空调,就是为了健康的「四度」,我们在这里分享自己的经验,也希望与你互通有无。

1

无论男女老少,开空调时都应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不超过7℃),室内温度维持在26-28℃即可;

2

增加空气湿度不仅能让人感觉更加舒适,当湿度被控制在50%-60%这一区间时,病原体的致病力、传播能力也会迅速下降。除了使用加湿器,也要记得多喝水,补充身体水分;

3

每年夏冬两季使用空调前,最好请专业人士对空调进行彻底的清洗;

4

如果家里安装的是普通空调,在使用了一定时间的空调后,务必注意开窗通风(室外空气质量良好的情况下),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新风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的沉积,也防止因二氧化碳浓度过高而致人头昏乏力的情况。绿植的光合作用也多多少少能够吸收部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有害气体。

但要想真正消除室内空气污染,你需要中央空调、新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装置的共同帮助。其中,中央空调提供冷暖,控制温度和湿度,新风系统实现内外循环换气,空气净化器则负责净化室内空气。三者相互独立,功能互补,能够长久有效地与室内空气污染斗争。

鉴于室内空气污染之普遍,美国肺协会建议患有哮喘的人,在保持健康的室内空气的前提下,使用空调来促进空气循环,减少发病;易过敏人群也可以利用空调的过滤器得到更洁净的空气。

WillisCarrier发明空调就是为了人们能拥抱凉爽,而开利空调作为空调行业的开创者,一直致力于提供更清爽洁净的凉风,营造体感更为舒适的环境。长按下方

转载请注明:
http://www.wqnpo.com/jblcbx/2166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医院地址: 健康热线: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 2014-2024
    今天是: